三峡之旅:三峡中最可观、最神奇、最富诗情画意的江峡──巫峡(上)

标签:
长江三峡巫峡巫山十二峰神女峰神女溪 |
分类: 观山览水┈┈游记 |

02.游览小三峡后回到巫山港九码头,稍事休整,下午2时20分游轮再次启航,将驶入巫峡。
巫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城东面大宁河口,东迄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绵延46公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由金盔银甲峡、箭穿峡组成,东段由铁棺峡、门扇峡组成。
巫峡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是三峡中最连贯、最整齐的峡谷,它峡长谷深,江流曲折,奇峰嵯峨连绵,烟云氤氲缭绕,就自然景观而言如一条美不胜收的画廊。
除自然景观外,巫峡的人文古迹也十分丰富,有陆游古洞、大禹授书台、神女庙遗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悬崖绝壁上的夔巫栈道、川鄂边界边域溪及“楚蜀鸿沟”题刻等。(点击可看清晰大图,本篇所有图片均可点击看大图)

03.游轮驶离巫山港九码头。

04.游轮驶离巫山港九码头。

05.三峡峡连峡,出峡复入峡,游轮已驶入巫峡西口。

06.头顶是巫山长江大桥。

07.巫山长江大桥是“8小时重庆”主干道渝巴路的支线桥梁。 所谓“8小时重庆”,就是从重庆城区到下辖任何一个县城,驾车都在8小时之内可到达。 正是这一座座大桥,打破了一个个交通瓶颈,保证了这一目标在20年之前(2003年底)就已经成为现实。

08.船过巫山长江大桥。

09.船过巫山长江大桥。

10.船过巫山长江大桥,回望渐行渐远的巫山县城。

11.往下游望去,峡江迂回曲折,水清波平,两岸青山不断,群峰如屏,我们正在进入一条绮丽幽深的画廊。

12.巫峡西口北岸山峰,因山形突兀莽苍,尖耸如学宫文笔,故取名为“文峰山”。山上有文峰景区。 山顶是玉树临风、飞檐翘阁的六角十一级白塔,名曰“镇水塔”。山脚的建筑是人和寨洞的洞口,其左(西)下方约百米处是陆游洞的洞口,两洞属天然溶洞,是相通的。三峡大坝蓄水后,陆游洞口被淹,人和寨洞口尚存。

13.北岸,文峰景区望天峰。

14.北岸,文峰景区望天峰。

15.回望巫山长江大桥和巫山县城。

16.回望巫山长江大桥和巫山县城。

17.回望巫山长江大桥和巫山县城。

18.回望巫山长江大桥。

19.南岸山峰。

20.南岸山峰。

21.欣赏美景的游客。

22.沿途不断有溪流汇入长江。

23.两岸崖壁上亦不断有泉瀑淌下。

24.说话间,游轮已驶出约10公里,东北岸有横石溪汇入, 自此往下临近江水的崖壁,层多且薄,褶皱弯曲,其状似鳞片,颜色呈灰白色,好像古代武士披挂的银甲;高处的浑圆形石灰岩山顶,颜色呈黄褐色,如同古代武士戴的金盔,这段峡谷因此叫“金盔银甲峡”。
船行峡中,处处美景,可惜事先功课做得不够,且船速有些快,再加上巫山十二峰已逐一现身引走了视线,所以金盔与银甲都没有拍到,正应了那句成语──“目不暇接”啊。

25.进入金盔银甲峡,就进入了巫山十二峰观赏区段。巫山十二峰是巫峡中擅奇天下、令人神驰的最著名景观,它们群峰竞秀,气势峥嵘,上干云霄,壁立千仞,下临不测,直插江底;峰峦之间云雾轻盈舒卷,飘荡缭绕,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平添了几分绰约的风姿;而那些流传至今的种种美丽神话传说,更是增添了奇异浪漫的诗情画意。
巫山十二峰屏列大江南北,江北六峰是登龙、圣泉、朝云、神女、松峦、集仙,江南六峰是飞凤、翠屏、聚鹤、上升、起云、净坛,其中前九座在长江船上均一一可见,后三座隐于岸边山后,在长江船上看不到。对逐一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前九座,下面会一一介绍;即使暂时看不到的后三座也将在后续的篇子中介绍到。

26.登龙峰。 最先现身的是巫山十二峰中西边的登龙峰,横石溪汇入长江处西侧这座山峰就是登龙峰,海拔高度1130米,其山之高处若一个昂首的龙头;龙头后相连的几十里山体虽有起伏,但连贯完整,是其龙身(即我们刚才坐船经过看到的北岸那一系列山峰);而巫峡西口的文峰山(参见前面的图)是其龙尾。
也就是说,“登龙峰”这一景观并非指的只是一座山峰,我们不要孤立地去看它,而应该把它与其西面的山体合在一起来观赏(参见巫山十二峰卫星地图),这样才能看到更加宏大的景观──登高远远望去,您会看到这道逶迤20余里的山体层叠渐高,象一条长龙跃跃欲飞,疑上九天,彩云缭绕峰间,长龙仿佛在空中狂舞,壮观之极。这时您就会领会到清朝诗人沈鸿逵赞美登龙峰的诗句“极目层峦似卧龙,就中高处彩云丛”写得是多么的妥帖。

27.圣泉峰。海拔高度870米,位于横石溪汇入长江处东侧,与登龙峰各踞东西。在错落参差的山势中,有一个形若狮状的山头,山头前有一块银白色的光洁岩石,如同一块银牌挂在“雄狮”的颈上,当地人称之为“狮子挂银牌”。峰下有井,井泉涌出,常年不涸,其味甘美清冽,泉水随山势飞泄而下,好看之极。峰以泉名,称为“圣泉峰”。

28.圣泉峰东侧随山势跌宕而下的圣泉。有古诗赞云:“止水一泓澄道岸,飞流万派浸书田。”

29.圣泉峰东侧随山势跌宕而下的圣泉。

30.圣泉峰东侧随山势跌宕而下的圣泉。

31.朝云峰。海拔高度820米,位于江北的箭穿峡口,三座奇丽的峰峦层叠插天。每天清晨,日出之前,峰顶氤氲缥缈;日出之时,彩云环绕,时聚时散,变幻出各种图景,仿佛仙山,因而得名“朝云峰”。古人咏此峰:“看山可以咏今朝,最爱云峰在碧霄。不羡夕阳成彩笔,露浓五色半岩浇。”说出了朝云峰的云雾之奇。

32.观赏朝云峰的最佳时段在日出前后,我们到此是下午5点50分,木有领略到“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神奇景色。

33.自朝云峰往下到青石洞是箭穿峡。 在朝云峰下一座黑黝黝的山梁上,有个对穿的石孔,传说当年楚霸王项羽在此与人比武,一箭射穿山梁,形成了这个洞孔,这段峡谷因此叫“箭穿峡”,如今箭穿洞已没入水下,但地名还是保留了下来。

34.继续往前,马上就要到青石洞了,峡谷在此将要转一个70度的大弯。 向前方望去,峡谷西岸(图右侧)是飞凤峰,图中显示的是飞凤峰的下部。峡谷南岸并肩而立的两座山峰,西侧是翠屏峰,东侧是聚鹤峰。
飞凤峰。 海拔高度740米,位于西岸神女溪汇入长江处北侧,山势从西向东延伸,形如一只凌空翱翔的凤凰,直下江中饮水,因此得名“飞凤峰”。
翠屏峰。 海拔高度740米,位于南岸神女溪汇入长江处,东连聚鹤峰,西邻飞凤峰,北望神女峰。此峰突起于缓缓山坡之上,漫山苍翠,郁郁葱葱,超然卓立,气吞江山,形如一道绿色的大屏风,因此得名“翠屏峰”。
聚鹤峰。 海拔高度820米,位于翠屏峰东面,峰顶怪石嵯峨,四时松杉茂密,长青不败。传说夜间有千百只白鹤聚集在此峰,因此得名“聚鹤峰”。

35.峡谷将转弯处,东岸山脚下的临江建筑是神女峰景区码头和入口。

36.神女峰景区码头和入口。

37.船过神女峰景区码头,开始掉头, 准备停靠南岸的神女溪码头(强调一下,是神女溪码头,不是神女峰码头哈)。

38.马上就要看到神女峰了,船上游客听到广播后纷纷来到甲板上观赏拍照。

39.看,神女峰。在千呼万唤中,大名鼎鼎的神女峰终于露面了。

40.北岸,一座山峰上入云霄,下临大江,峰顶内侧兀立着一根人形石柱,高约10米,环围约6米,远远望去,宛如一位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这就是巫峡群峰之巅那一座最为多情浪漫、令人浮想连翩的峰峦──巫山神女峰。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神女峰是天帝之女瑶姬的化身,她曾经力助夏禹开錾河道排除积水,水患消除后,毅然决定留在巫山,为过往行船护佑平安,因而博得后人尊敬奉祀。神女峰因其绰约多姿的峰形、缥缈云烟的萦绕以及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而被誉为“东方爱神”的象征,屈原、宋玉、孟浩然、李白、刘禹锡、元稹、李贺、温庭筠、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历代文人墨客及梁元帝、陈后主等,或亲临巫山,或以此为典,留下描写她的诗词歌赋达6000余首。

41.“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世人之所以倾慕巫山十二峰, 除了它们自身峰形秀丽多姿外,还离不开种种神话传说、历代诗词歌赋的渲染,也离不开大山大江、云雨霞雾的烘托。其中变幻莫测、来去无踪的巫山云雨大大增添了它们的神秘色彩,为增强观赏效果着实是助了一臂之力的。
譬如神女峰,每当云烟缭绕峰顶,像披上薄纱似的,更显脉脉含情,妩媚动人;另外,神女峰又名“望霞峰”,即因她总是朝迎东方曦霞,晚送西方暮霞而得名的。
我们在来到神女峰脚下之前(包括之后),天空中尚有云彩,可到这里后,却偏偏看不到云彩了(最起码在我拍的片子中是这样的),难道这是上天的眷顾,眷顾我老眼昏花,怕云遮雾罩得看不清楚神女的样貌么?可我更愿意看到她在云雾里的曼妙风姿。

42.为了弥补遗憾,借一幅网络图片让大家一睹神女峰云遮雾罩的绰约风姿吧。
另,在这幅图片中,能清楚地看到山峰旁边立着的那根人形石柱。关于神女峰,因各人观识体会而异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有人认为神女峰指的就是这根石柱,一是有人认为这根石柱叫“神女石”,旁边的山峰由此得名,才是神女峰。您认为那种解读正确呢?见仁见智吧,不必太纠结于此啦。
我拍的片子因角度的关系,前面几幅都看不到那根石柱,后面几幅须点击大图才依稀能看到一点。之所以放上这幅网络图片,俩意思:一呢,看云雾;二呢,看石柱。在此向原创作者致谢。

43.好在游轮至此,并非匆匆路过,因为要180度掉头停靠南岸神女溪码头,逗留了很长时间,使我们得以从多个角度欣赏拍照神女峰。图为神女峰脚下。

44.神女峰脚下驶过的货轮。

45.换个角度看神女峰及下方巨大的背斜, 该背斜宽硕的山体逐渐隆起,至腰身尤为险峻挺拔,愈发衬托了神女的纤丽奇峭。

46.换个角度看神女峰(这幅图点击看大图后依稀能看到石柱了)。 山脚的建筑是神女峰景区的另一个码头和入口,旁边的崖壁上有伟人手书红色大字:“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由此登岸,沿步道曲折而上,可到2016年新建的神女庙近观神女峰; 继续再往上,即可到神女峰跟前亲近拥抱她,据说全程2000多米,拔高650米,得五、六个小时。

47.神女峰海拔高度是860米,三峡大坝蓄水175米后,游人泛舟神女的石榴裙下,仍需仰头眺望。
毋须不辞辛劳攀爬到她跟前,零距离看得太过清楚,反倒没了想像的空间,失去了诗意。说到底,她毕竟巨石一柱,险峰一座,在船上眺望神女峰,群山之间,仿佛渺小的生灵在连峰间侧身而立,占据一角,风姿绰约,不失女性之美;如逢雨过初晴,烟云缭绕,神女峰半遮半显,缥缈神秘,那就真是您的艳遇啦。距离产生美嘛。

48.移目向东,再看神女峰的下游方向。

49.神女峰下游方向,依次是松峦峰、集仙峰。
松峦峰。 海拔高度820米,紧挨神女峰东侧,峰顶呈圆形,形状象个帽盒,故又称“帽盒峰”。松峦峰以松盖峰峦而得名,苍松环盖,枝叶茂盛,莽莽苍苍,一片林海。每遇山风掠过,林涛阵阵,如潮如浪,人入其中,犹如置身惊涛骇浪的大海;若遇明月当空,松林静穆,归鸟倦睡,又有另一番恬静的悠闲,如蹬仙界。

50.集仙峰。海拔高度840米,紧靠松峦峰东侧,峰高入云,峰顶石林环列,参差矗立,极像九天众仙相聚之状,故名“集仙峰”。又因峰顶自然分开一叉,恰似一把张开的剪刀,也称为“剪刀峰”。
至此,巫山十二峰在长江船上能看到九座已一一看毕。

51.神女峰对岸,有一条溪流一路东来,汇入长江,这就是神女溪。
图为神女溪码头及停靠在码头的游轮,后方即翠屏峰,山脚下有一石洞,因洞口不远一方青黑色巨石而得名“青石洞”,深不可测,远近闻名,但我能看到的写此地游记似乎都不曾提及它,是不是也没于水下了,不得而知。
山坡上的小村叫青石村。青石村人跟神女有天然的亲近,自打祖辈起开门见山,神女婀娜的身影即跳入村民的眼帘,晨起捕鱼,当午锄禾,黄昏辗转,无一不在神女的注视之下。在各方游客陶醉于神女峰的精彩并叹为观止的今天,青石村人得天时地利,修建了巫山神女苑、神女风情街,开了多家民宿、家庭旅馆,对许多不满足于乘船顺江而行、走马观花游览的旅行者来说,这里是他们深度观赏神女峰的最佳驻足点。
真心羡慕青石村人:神女之美早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今生今世,相成相依……

52.神女溪码头及停靠在码头的游轮。图片最右侧只能看到一小部分的是翠屏峰,中部偏右侧的山峰即聚鹤峰。
据说聚鹤峰上的千百只白鹤朝而往,暮而归,形成巫峡的又一胜景。每当明月星稀或凄风冷雨之时,白鹤引颈长啸,与猿啼接应,最是消魂断肠的场景,使无数游子过客洒泪沾襟,思乡不已,感伤无限。

53.现在,我们木有看到鹤翔,也木有听到猿啼,自然不会无缘感伤, 在此远望巫峡下游方向,还有千山万水在路上。

54.图为长江与神女溪汇合处。 前文写到飞凤峰山势从西向东延伸,形如一只凌空翱翔的凤凰,直下江中饮水,图中左上方斜伸下来的山体即飞凤峰的“凤头”,此处有神女向大禹授书台地,台前是唐代所建神女庙,在唐宋诗人作品中无数次吟咏的神女庙就是它,而不是2016年新建的那座。数千年来神女庙一直香火鼎盛,直到上世纪庙宇被毁,只留遗址。百多年前这里建起了青石洞信号台,三峡大坝蓄水后,长江航道险滩消失,水流变缓,该信号台也基本失去了作用。
图中往左(西)即神女溪,神女溪码头是建在趸船上的小码头,接下来我们会走下游轮,在此换乘小型木质游船(即画舫),进入神女溪游览。(网络图片)

55.长江三峡主要景点分布暨下水(奉节→宜昌)游览实时示意图。
本篇在巫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