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的私藏,丹河峡谷之九渡寨


标签:
南太行丹河峡谷风景区九渡寨关帝庙小众冷门景区 |
分类: 巍巍太行┈┈游记 |


写丹河峡谷这个系列的博文,似乎要先提一下上一篇写到的青天河。
青天河,即青天河风景区,它最早叫做青天河水库,位于河南省博爱县与山西省泽州县交界处。其实,青天河并不是一条河的名称,上世纪60年代建水库时,建设大军驻在大坝旁的一个山村,这个山村名叫青天河村,于是水库建成后顺理成章就叫做了青天河水库。
水库是在一条河流上筑坝截流而建成的,那么,这条河叫什么河呢?叫“丹河”。丹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沁河的支流,它发源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赵庄丹朱岭,流经晋城市、泽州县,切穿太行山,进入河南省博爱县、沁阳市,然后注入沁河。它之所以叫丹河,两种说法,一是因其发源于丹朱岭,故名;另一种说法是,丹朱岭即战国时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该战秦赵两方投入兵力80余万,伤亡约65万人,战斗中数十里河水皆被染红,故名丹河。
丹河全长162公里,其中穿越太行山跨晋豫两省的峡谷河段约长50余公里。 上世纪末,峡谷的末段被开发成了丹河峡谷风景区。景区沿着丹河峡谷末段蜿蜒曲折展开,北起九渡村,南至丹河出山口石佛滩,近20公里长,大大小小的景点百余个。因为丹河峡谷风景区不及南太行其它景区那么出名,就连本地人也有许多人不知晓,可谓是南太行私藏的柔情之地,属焦作的小众冷门景区。比如在它上游的青天河风景区,就比它出名多了,尽管青天河风景区也属广义上的丹河峡谷,但它们是俩风景区,各不相干。

游览带状的丹河峡谷风景区不宜步行,太长了,自驾或骑行是最好的选择。这个地方十年前我曾来过一回,这次再进丹河峡谷,从南端进,北端出,沿途只在三渡村停了一下,重点是北端的九渡村。

我们今天所说的丹河峡谷风景区,其实主要指的只是九渡村这一小段,也就三、四公里的样子,九渡往下其它河段除三渡村外,尚未开发,基本上属原生状态,枯水季节河道里几乎看不到水,绝大多数人不把它看作是风景。
九渡村这一段丹河峡谷,尽管属南太行的私藏,隐匿深山,鲜为人知,但溢满诗意和乡愁,每个角落都是故事。 其人文景观看点一是九渡古村落,全村现保留明清老房子200余间,多是两层石砌楼房。 二是九渡寨,这是一座建于宋朝的石砌军事寨堡,号称“中原第一堡”。三是近年来为拍摄影视剧而建造的一些仿古建筑。其自然景观看点一是丹河峡谷,青山绿水。二是神仙洞,这是一个长达4000余米的天然喀斯特溶洞。

本篇先重点介绍九渡寨。
九渡寨位于九渡村南边丹河西岸马头峰顶部,东南北三面为绝壁,西边寨墙外为山坡,因邻榜九渡,所以叫九渡寨;乡民传说杨六郎曾在此驻军打仗,所以又叫六郎寨;据说此寨建于宋代,所以又名宋寨。这是一座由石灰岩石块、白灰浆砌筑的军事寨堡。

九渡寨东北角下方是关帝庙。关帝是忠义仁勇的化身,在军事建筑旁供奉关帝,是希望用武时得到关帝的保护。图为关帝庙山门,同时也是进入九渡寨的必经之路。

进关帝庙山门。

关帝庙二门。

关帝庙只一进院落,院子西边是三间卷棚,内部供奉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四员大将,他们与关羽同为蜀国的五虎将。因这里是关帝庙,只好让此四人屈尊供在大殿前的卷棚了。

卷棚后面是三间大殿,内部供奉关帝及关平、周仓。

院子东边是戏楼。

院子南边是三间配殿。配殿东边有一条青石台阶路,通向九渡寨。

通向九渡寨石阶路。

在石阶路上远望九渡村老村。

九渡寨寨门。
关于九渡寨,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所以不能准确地说它建于什么年代。据考古研究,在丹河峡谷中的其他石砌寨堡多为宋代修建,元明清又经复修。考古人员又在寨堡外的坡地上采集到不少元明时期的黑花瓷片,这些文物遗存,说明至少在元代就有人在此活动,相应其建筑年代也应不晚于元明时期。按当地乡民传说九渡寨建于宋代,杨六郎曾在此驻兵,姑且就信了它吧。

九渡寨是建在一座山峰顶部的,依地形分为三级平台(或叫院子)。

一级平台。

一级平台。

由石阶上二级平台。

二级平台的房子。

由石阶上三级平台。

由石阶上三级平台。

由石阶上三级平台。

在石阶上下望。

三级平台是九渡寨的最高处,是个长方形的封闭两进院落,东西长45米,南北宽近13米,寨墙高约8米。

三级平台的院子内,几十间房屋全部是两层,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寨堡内的空间,可以住很多人。这些房屋就是当年将士们的营房,战事结束硝烟散尽后,因九渡寨下临晋豫古官道,这些房屋也曾做过来往商旅的客房。

如今这些房屋都空了,今人在内部布置了杨家将的展览,第二进院子的三间正房内供奉着杨六及孟良、焦赞的塑像。

沿着陡峭的台阶可上到三级平台的最上部。

最上部随两进院落设长方形巡道,巡道外侧建凹凸形防御墙,高近2米。

九渡寨最上部。

九渡寨最上部。

九渡寨最上部。

九渡寨最上部。

在最上部向北俯瞰九渡村老村。

在最上部向西远眺群山。

在最上部向南俯瞰丹河峡谷。

在最上部向南俯瞰丹河峡谷。

在最上部向南俯瞰丹河峡谷。

三级平台的东南角下方,还有一个椭圆形平台,平台四周砌筑垛隍,架有两座铁炮。椭圆形平台下方就是丹河峡谷,沿峡谷有始建于北魏时期的豫晋官道──古丹道, 直到今天这里仍是034县道和太(原)焦(作)铁路通过之处。冷兵器时代,在这地势险要处建寨堡,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

在最上部向东北俯瞰丹河峡谷。

在九渡村的周边,还有一些杨家将的遗迹,村民也能讲述不少杨家将征战的传说。九渡丹河河床上有一块大石,上有马蹄印,据说是杨继业的战马在此饮水留下的。九渡村北丹河西岸有山叫杨军卫山,相传是杨家将战斗过的地方。 九渡村东杨庄河西杨家岭上有穆桂英寨,其寨东西长58米,南北宽13米,北部还有宽3米的墙垣,其建筑风格与九渡寨基本相同。另外还有杨宗保寨、孟良寨、练兵台、藏兵洞、大谷仓、小谷仓等。
在九渡村东小北顶西山腰的平台上有一座古墓,相传是杨六郎的墓,属沁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杨家将研究会和杨家将后人曾多次来此拜谒。据《杨氏祖谱嫡长内谱·杨氏祠堂延郎祖匣牌位原记》记载:“延郎……生于后周显德五年,殁于大中祥符七年高阳关任上,葬于高阳关水城南,后受诏迁葬于河内常平山九渡,与妻合葬,河朔民众以泪洗面恭迎之。”据调查研究,此处确是一座宋墓,呈馒头状,直径7米多,高3.5米,可惜早年被盗。
由此种种遗迹和传说来看,九渡村这地方说不定还真与杨家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传说虽然不是信史,但它往往与历史是有渊源的,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

看完九渡寨,下撤,再去别处看看。下篇介绍九渡村及影视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