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沉醉,海棠盛开,我在曲阜孔庙

标签:
曲阜孔庙朝觐圣人春风沉醉海棠盛开 |
分类: 寻古访胜┈┈游记 |
孔庙前的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后人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书“万仞宫墙”额镶于门上,用以称颂孔子学识渊博高深,一般人不得其门是很难领悟其中奥妙的。
万仞宫墙。
曲阜,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曲阜孔庙,祭祀孔子的本庙。
孔子去世的第二年,以其故居三间为庙,岁时奉祀,这便是最早的孔庙,那是公元前478的事了。 为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和儒学的推重,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于是经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近百次的增修扩建,形成了一个由几十座门坊与几百间厅堂组成的浩浩荡荡的建筑群。
春风沉醉,海棠盛开的季节,有幸来到曲阜孔庙,其时是下午四点多,虽然时间显得紧了些,但游人不多,正好避开喧嚣与嘈杂,静静地朝觐圣人,感受传承。
走进孔庙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平面示意图,大致了解一下孔庙的布局。孔庙从整体布局到局部细节都蕴藏着某种威严,这让它的主人有了超凡的威仪而使人敬畏,这正是煌煌圣庙所要体现的营造观念,这与萧何给汉高祖营建壮丽的未央宫“以重天子之威”是同一个道理。
进入孔庙第一道石坊──金声玉振坊。
“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原意指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意指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原意指一首完善的乐曲。孟子这里的比喻是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完美无缺,以达到绝顶的意思。
金声玉振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
孔庙第一道大门──棂星门。
相传天上有二十八星宿,其中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把孔子与天上管文化的星对应起来,意为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过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孔庙设门名棂星,是说尊孔如尊天。
既是棂星门,那么它的门扇一定是由棂子结构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庙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学士都来学于此。
孔庙第二道石坊──太和元气坊。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谐和,“元气”指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孔庙第三道石坊──至圣庙坊。
“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圣”即圣人的意思。
由棂星门到至圣庙坊是孔庙的第一进院落,此院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木坊。我来到孔庙时已是下午四点半了,时间的关系只能是粗略地参观,不允许把什么都拍下来了。下同。
孔庙第二道大门──圣时门。
“圣时”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将中国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较后指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是终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无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朝代,孔子思想都应成为正统思想。
站在圣时门内回望刚走过的一道道门坊和第一进院落。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芳草茵茵,这就是孔庙的第二进院落。
孔庙第二进院落。
往前走,院子北端一水横穿,三桥纵跨,因“壅水环绕如璧”故取名“璧水”,三座拱桥取名“璧水桥”。
璧水桥上西望,璧水有雕刻石栏环绕。
璧水旁小景。
孔庙第三道大门──弘道门。
“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赞颂孔子发扬光大了古代的正统思想,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此门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如果人们想要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包括孔子思想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过弘道门是孔庙第三进院落。
孔庙第四道大门──大中门。
“大中”是赞扬孔子中庸之道的。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能够独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
孔庙第五道大门──同文门。
“同文”二字出自《礼记》,“书同文,行同伦”,意为统一语言、文化、思想,即整个人类思想统一到孔子的思想上来。
中国的宫殿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常有小的屏障,以示庄严。同文门周无墙垣,子然独立在奎文阁之前,就担当着屏障的角色。
奎文阁,是一座藏书楼,孔庙的主体建筑之一。
“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道,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中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星演化为文官之首,历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遂在孔庙建奎文阁。
奎文阁底层廊下。
奎文阁后,是孔庙的第五进院落,院中有13座碑亭,南边8座,北边5座。亭内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代御制石碑共55幢,碑文多为皇帝对孔子的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纪录,用汉文、八思巴文、满文等刻成。
碑亭。
碑亭。
碑亭。
碑亭。
碑亭。
13碑亭北,五门并列将孔庙分成三路。东为承圣门,内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为启圣门,内为奉祀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三门并立,大成门居中,两边掖门为金声门和玉振门。
因为大成门正在维修,脚手架密密麻麻,所以没有拍大成门的全景,只拍了这幅局部。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成门与碑亭交互形成的一种建筑奇观,这就是“钩心斗角”。你看,大成门的东南角和西南角飞檐分别伸进了临近两个碑亭的“心窝”,形成“钩心”之势;大成门两个飞檐又与临近两个碑亭的飞檐紧咬“相吻”,形成“斗角”之态。
人间钩心斗角往往暗中龌龊进行,拿不上台面;大成门与碑亭的钩心斗角,则在阳光下堂而皇之极尽展示。
过大成门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院子正中是一座重檐四面歇山顶方亭,这就是“杏坛”。杏坛相传是孔子当年设坛讲学的地方,因坛周植以杏树,故名杏坛。
杏坛。
杏坛以坛周植杏树而得名,我没看到杏树(或者说虽看到了但不认识),却看到杏坛四周有一树一树的海棠花开得正盛。
杏坛四周,海棠盛开。
杏坛四周,海棠盛开。
孔子是中国第一位老师,第一位教育家,封建皇帝封他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应当说,他是全人类的老师,是名符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杏花也罢,海棠也罢,“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孔老夫子的事业传承有序,后继有人,绵延不绝,生机勃发,真可谓“重来又值籼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了。
院内,落英缤纷。
院内,落英缤纷。
杏坛北面,就是孔庙的主殿──大成殿,它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
大成殿为清代雍正年间重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32米,长54米,深34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周环回廊,巍峨壮丽,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贤之大成。流芳百世
大成殿。
大成殿。
大成殿两山及后檐的18根柱子浅雕云龙纹,每柱有72团龙。而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前檐的10根深浮雕云龙纹柱,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雕刻玲珑剔透,龙姿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堪称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据说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礼孔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让皇帝看到,惟恐皇帝老儿会觉得超过皇宫了而怪罪。
大成殿两侧是东西庑,每庑长163米,原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现为石刻陈列。
大成殿东庑。
大成殿的后面还有三进院落,有寝殿、圣迹殿等殿堂。时间有些晚了,连大成殿都关了门,我连一幅孔圣人的塑像都没拍到,后面就不去了。
夕阳辉映下的大成殿。
虽然面对的是除了我再无第二人的大成殿,我却仿佛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帝王来了,在大成殿前二十余次三跪九叩,那是因为他们要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以德治国的昭质和智慧。我仿佛看到数不清的天下人也来了,在大成殿前顶礼膜拜感慨万千,那是因为孔子有一颗高尚的灵魂,他为普济天下苍生而奔波,即使在到处碰壁之后,退而著书立说,仍然心系苍生。并立言论以美人伦,治诗礼以化民俗,广开庠序以度众生知书达理,以至于孔子已长入于民族的基因,而成为人类行程中永不熄灭的明灯。
夕阳辉映下的杏坛和大成殿露台。
看到杏坛,自然想起诲人不倦的孔夫子;看到大成殿,自然想起大仁大美的孔圣人。自春秋末年迄今,时光已流淌了2500多年,各种姓氏的朝代走马灯似地更迭繁乱,唯有曲阜的孔庙,于岁月的洪流中澹定屹立,历久弥新,它不仅让一位仁爱的孔子走进五湖四海,更以其凝聚着中华文明的魂魄,而成为千秋万代世人敬仰的心灵圣地。
可是,时间太晚了,得走了。先圣高山仰止,其面目岂能须臾看清?
我倒是极愿在这里多呆一会儿,与孔师静静独处春之薄暮,进一步做心灵的交集,即使过夜也成啊,但想那管理人员是绝不会同意的。
不可再晚了,再晚连大门怕是也出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