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一)

标签:
法门寺文化景区山门广场佛光大道建筑风格 |
分类: 寻古访胜┈┈游记 |
法门寺文化景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依托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而举世仰望的法门寺而建。斥巨资25亿元、占地约1300亩的景区一期工程(山门广场、佛光大道、合十舍利塔)已于2009年建成对外开放。
法门寺文化景区计划总投资50亿元,十年建成。相关的宣传资料中说,它将致力通过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法门寺“大文化”推向世界,将“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法门寺打造成为“世界佛都”,成为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
从景区已完成的一期工程来看,已彻底颠覆了汉民族传统佛寺的建筑样式。对此做法,社会上多有争议,甚至在2012年由建筑畅言网评选出的第三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名单中,法门寺文化景区赫然名列其中。对此,本文只做客观介绍,不事褒贬。至于博友们看过后是何感受,那就见仁见智随您啦。
在这里拍片较多,拟分若干辑发出,第一辑介绍的是山门广场和前四道大门──佛光门、般若门、菩提门、圆融门。
山门广场位于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入口。山门及两侧回廊的设计方正、简洁,与围合的广场一起颇为大气恢宏,意在体现佛学的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
山门广场。
山门广场回廊。
山门广场回廊。
山门广场回廊。
方正,简洁,不事雕饰,甚至是后现代,是这里建筑(不包括景区中原有的法门寺寺院)的风格,它与传统古建是迥然不同的。大体量、大场面、大规制,是许多游人来此参观后留下的最深印象。
这种建筑风格,自身当然木有问题,问题是它与我们心目中的汉民族传统佛寺那平和、朴实的格局和气韵相去甚远,与仍包含在景区内的千年古刹──法门寺老寺院貌合神离,新景区与老寺院,搭不搭?
山门广场一角。
景区的第一道大门──佛光门。
佛光门。
来时,佛光门前正在准备表演,等不及观看,径直进门往里去了。
佛光门内,候场的演员。
佛光门内部。
佛光门内部。
佛光门正中的门洞由几道铁栅栏挡着,不通行。
由左侧门洞进入。
佛光门背面上部。
佛光门背面下部。
佛光门与第二道大门般若门之间,围合成一个方方正正的院落,院里两个水池,称为静心池。静心池两侧各有圣兽雕塑一组,西为白象,东为青狮。
东西两个静心池中,各有石雕净水莲花7朵。中间是通道,试图体现人们可以放下世俗间的一切忧扰,以一颗平静之心走入佛国圣地的氛围。
般若门。
般若门前的游人。
静心池旁候场的演员。
演员。
静心池。
静心池。
静心池。
静心池。
回看佛光门。
般若门。
般若门上方的牌匾。般若,即智慧的意思。
般若门与第三道大门菩提门之间,是一条相对狭窄的通道。它利用了建筑艺术上的缩放手段,给人以既舒畅又压抑的感觉,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控制作用,意在表现出只有以智慧为前行指导,才能到达解脱彼岸这一教义。
抬头看,空中有动力伞飞过。图太小,伞上的字您可能看不清楚。放大图片后看清是这么几个字:奇石玉器书画展。哦,做广告的。
菩提门背面上方的牌匾。
过菩提门往前走,路两侧是十八罗汉塑像。
上图为西侧的九位罗汉。
路东侧的九位罗汉。
十八罗汉北面是两个硕大的门柱,其实是钟楼和鼓楼,它们构成了景区的第四道大门,即圆融门。只有门柱没有顶,意在体现佛教是以观察诸法“空性”为入道的法门,这就是所谓的“空门”了。
回看钟楼。
从山门广场到这里,我们已穿过了佛光门、般若门、菩提门、圆融门,再往前走就是佛光大道。歇歇,后面的片子下篇再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