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行·五台山北台

标签:
五台山北台华北屋脊灵应寺大朝台 |
分类: 观山览水┈┈游记 |
北台,五台之巅,华北第一高峰。
清晨,踏上漫漫北台路,重返心中的圣地,16年前我曾登上过北台。
连续的之字形山路上面那个小白点,即“华北屋脊”牌坊。
“华北屋脊”牌坊。
北台海拔3061.1米,是五台山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整个华北地区的最高峰,说是华北屋脊,当之无愧。当然,牌坊这里比北台顶还要低几百米海拔,且不是最高处呢。人们都说登泰山而小天下,岂不知泰山只有北台的一半高哪。
北台顶遥遥可望。
16年前上北台时,路况极差。现在的石板路是台湾富士康集团公司副总裁卢松青、邱毓贞夫妇出资1432万元,于2008年8月建成的,他们的一个善举,方便了多少诚心礼佛的人啊。
途中遥望中台。
途中遥望中台。
登上北台顶,首先看到的是龙王殿。
龙王殿置于两米高台上,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拱卷式门洞,殿前围汉白玉护栏,护栏栏板浮雕各种各样的花卉草叶纹饰,极为壮观。
龙王殿内供奉的广济龙王像。
大家都知道台怀镇五爷庙供奉着五龙王,香火很旺,但北台顶的龙王殿才是五龙王的老家,五爷庙只是五龙王设在山下的办事处罢了。
龙王殿西北约50米处,即灵应寺。
灵应寺创建于隋代,历代多有修葺。1998年我第一次来北台时,灵应寺正殿只是三间窑洞,用山石和石灰砌就。2001年,灵应寺再度扩建,新建文殊殿五间,单檐歇山顶,门窗拱券,前置廊;左右偏殿各三间,悬山顶,亦前置廊。
灵应寺。
灵应寺。
灵应寺的殿堂(文殊殿、配殿、龙王殿)及其它建筑,包括山门、两厢和三座亭子均为条石砌筑,这是因为北台顶山风极其狂烈,不如此不足以抵御而致。
灵应寺文殊殿内供奉的文殊菩萨像。
灵应寺背面。
北台尽管高入云天,但台顶却宽阔平坦,状如平台,其它东、中、西、南四个台顶亦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叫做五台山了。北台顶面积37万平方米,可您却看不到一棵树,因为在这样的高度上树已无法生存了,只有耐寒的野草还在顽强地活着。
灵应寺侧背面。
北台台高、风猛、雷激,冬季极限低温为零下四十余度。《清凉山志》载:“在其下仰视,巅摩斗杓……风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时下方骤雨,其上羲晴……时或猛风怒雷,令人惊怖。常有大风,吹人堕涧,若槁叶耳。”
北台顶东望。
五台山属太行山脉北段一部分。奔腾延绵的八百里太行在此处拔高了身姿却又平缓而舒展,做人亦当如此。
北台顶东北望。
没有了突兀的峰峦,巨大块面的混沌山体荡然联成一体,几乎不分高下,浩浩荡荡无涯无际,就像那波澜壮阔的洋面。
北台顶西北望。
远山一片苍翠,脚下被高山草甸覆盖,像披着一层质地柔美的黄褐色绒布,远处一群牛马是它鲜活的点缀。
北台顶西望中台。
色调似乎单调了些,若初夏时节山坡上野花缤纷,煞是好看。
北台顶西望中台。
五彩缤纷固然好看,而我更钟情这凝重的色调,没有炫耀,没有浮躁,蕴藏着亘古至今所有的悲壮经历,如此浑沌,如此大气,又如此安详。
北台顶西南望。
那一刻,蓝天白云下,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我与千古大山深情对视……
北台顶西南望。
我知道,这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海面的几块陆地之一,它的绝对年龄已经超过了25亿岁;我知道,这是华北之巅,可能是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们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我知道,这是庄严的佛土、东方的麦加、人间的圣境;我知道,登上北台,这是无数佛教信徒、户外驴友浸入血脉的梦想,登上北台的过程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一种荡涤心灵的磨练,是一种获得大自由的修行。北台啊……
北台顶南望。
远远望去,在大山的皱褶里,藏着星星点点的村舍,那是生活在佛菩萨身边世俗人们的所在。炊烟飘起时,两行带着咸味的液体,已滚过山风吹打的脸颊……
龙王殿东,有石塔,叫隐峰塔,是为安葬唐代高僧隐峰禅师舍利而建造的。
那人,那塔。
那人,那塔。
那山,那狗。
那山,那狗。
中午,从北台下来返回鸿门岩,从这里往东可去东台。时间关系,未去。
16年前来五台山,曾登上过五个台顶,也算作大朝台了。今次,只登了北台顶,有少许遗憾。下回吧,我想,有下回的,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