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被遗忘的济水(下)

标签:
济源济水济渎庙北海祠“清流” |
分类: 寻古访胜┈┈游记 |
上篇我们看了济渎庙的前庙和东院、西宫,下篇再来看看后祠──北海祠。
第四道大门──临渊门,河南省现存六座元代建筑之一。
临渊门也是北海祠的山门。北海指今贝加尔湖,远在大漠艰于祭祀,因同为北方水神,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在此修建北海祠,遥祭北海神。
宽敞的第四进院落。
第四进院落,侧门。
第四进院落,侧门。
龙亭。位于第四进院落中心部位,是历代帝王祭祀北海神的场所。
龙亭的柱础是宋代的,柱子是元代的,顶部为明代重修,一座小亭涵盖了几个朝代的建筑风格,殊为不易。
龙亭,近观。
龙亭,内部。(亭北面是灵渊阁)
龙亭,背面。
龙亭,柱子局部。
龙亭的北面,是石栏围护的一方水池,即龙池(图片左(北)侧是灵渊阁,右(南)侧是龙亭),这就是济水的源头,真正意义上的济源。
济水,从此起步,三次潜入地下,三次复而又出,绵延千里,独归大海。济水啊!
静静地伫立在池边,我想起了那次关于济水的遥远且著名的对话。唐代,济水通而复枯,太宗李世民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 许敬宗答:“渎之为言独也, 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他认为,济水这种潜而不绝、细微不弃、百折不回、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就是它能够始终位列“四渎”的原因。
唐太宗的问题,一定也是各位博友想问的,这是历代许多人的共同疑问。然而,许敬宗也许只答对了一半,那一半可能囿于微妙的原因他不便讲出。这就是济水遇黄河而潜入地下,不与浊水同流合污(它下流入海的河道以前就叫大清河)。“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故而洁身自好、清浊不合的济水千百年来备受崇拜,被誉为“人格化的河流”。
不便讲出的,也许更重要、更直接、更合情理。那便是济水自身体现的精神内涵,正好体现或者契合了作为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的情操追求和价值取向。正是这个阶层的赞赏与推崇,赋予了济水独有的文化元素,使其具有了人格化、精神性的特征。
清贫,清高,清苦,清廉,清白,清正,清纯,清净,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知识分子追求的精神情操和文化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讲,一脉济水,虽然三隐三现,却至清远浊、坚守其节的高洁品性;虽然奔波千里,却百折不挠、终达于海的执着精神;虽然位尊四渎,却波澜不惊、温文尔雅的谦和秉赋;虽然历经磨难,却滋润万物、泽被百代的济世恩德,恰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子恩泽天地、不求闻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格特质,这是他们毕生追求的境界。与此相对应,中国古代通常把品高学渊、不慕荣华、不随波逐流的知识分子群体称为“清流”。正是这股世代不断的“清流”,长期滋润着中华民族道德的高地,引领文化的方向,陶冶大众的品质,荡涤世俗的污浊。
我开始明白,这也许正是千百年来,济水存在与消亡的另一层寓意;更是百多年来,这条没有了河道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没有被人遗忘,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心中的原因。
我,泪水潸然而下……
好啦,收回飘荡太远的思绪,继续参观吧。图为龙池东侧迎春亭局部。
迎春亭,局部。
灵渊阁。位于龙池北侧。
灵渊阁前的那道石刻栏杆叫“石勾栏”,是一件真正的国宝,因为它是我国目前唯一且保存完整的宋代单勾栏实物,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对此曾有高度评价。嗨,事先功课做得不够,没有拍近景和特写。
灵渊阁,一角。
从龙池西侧这个偏门进去,是北海池。
相对于真正的北海(贝加尔湖)而言,这池子小多了,故民间俗称“小北海”。
相传小北海下有泉眼与北海相通,怕这只是个愿望罢了。
小北海。
小北海。
小北海西侧的北海亭。
北海亭。
小北海东侧围墙。
东侧围墙。
东侧围墙。墙上伏有三只雏燕。
东侧围墙与正院相同的门。
小北海与龙池是相通的,门上这几个字告诉您,它也是济水的源头。
门上的四个字是“沇濟靈源”,我一开始搞不懂它是什么意思,甚至还把那“沇”字读作“况”呢,但又不像,文也不通。直到看了俺焦作籍博友大沇河的留评后,恍然大悟,原来是“沇济灵源”啊。进一步查阅得知,《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伪孔传》:“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水经》:水出“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皆把济水发源处的河流称为“沇水”。当然也有古籍如《禹贡》、《汉书·地理志》等认为沇水的古义实指济水全流。近世把黄河北岸的济水亦通称沇河,不限于温县以上。沇水,就是济水的别称了。
学问学问,就是这么留了心,一点点地学,一点点地问,一点点地积累起来的。
龙池东边的出水渠道。济水的河道早已没啦,它将流向何处呢?
在庙内逗留期间,下了一阵雨,雨渐停后,已是向晚时分了。
1855年6月的某日,暴烈的黄河不堪河道淤塞阻滞,又一次挣脱堤坝羁绊,汪洋恣肆,浊浪滔天,人为鱼鳖。 近在咫尺与其并行的济水顾念子民,明晓大义,慷慨地接纳了桀骜不驯的邻居,让她得以一路狂奔通向大海,自己则终止了吟唱千万年的澈韵清歌,将万涓清流汇入黄河,水乳交融,不离不弃。这一壮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营造了怎样宝贵的环境啊。
柔弱的济水,柔情的济水,柔和的济水,是怎样成就了黄河,弥补了黄河,丰富了黄河?济水的隐忍,济水的胸怀,济水的境界,凝聚成济水的高洁。 黄河的坚韧,黄河的桀骜,黄河的狂放,造就了黄河的伟大。 我们这两位可敬的母亲,用她们共有的天赋,为炎黄子孙打上特有的胎记;用她们优秀的基因,给中华民族留下不变的符号。
一百五十八年前的那次让道,济水慷慨到超越淡泊,壮烈到近乎潇洒,无私到趋于神圣,从容到如同优雅。济水用其品、其格、其势、其度,在诠释母爱的真义,标注大德的尺度,为清流定规,为圣洁示范。
济水一定没有消亡,济水一定不会消亡,投身大海的水永远不会干涸!
济水,一条不应该被遗忘的河流!
-------------------------------------------------------------------------------------------------------------------
本文参考文章:
1.百度百科“四渎”、“济水”、“沇水”、“济渎庙”等词条;
2.《济渎庙》册页;
3.《济渎庙导游词》。
向以上文字作者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