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南太行(四)

标签:
南太行早春山村古庙渡槽 |
分类: 巍巍太行┈┈游记 |
该系列连续发三篇了,有人问了,您进山到哪儿了?不远不远,修武县西村乡艾曲村以里。
进山本无计划、无目的,见啥拍啥。回来整理照片,见有几幅是拍建筑的,故也凑成一辑。
过去山里人的住所。一间土窑,一围石墙,门前再有一株杏树,齐了。
现在山里人的住所。几间平房,一围砖墙,门前再有几株杏树,齐了。
现在山里人的住所。几间平房,一围砖墙,门前再有几株杏树,齐了。
这种景致在城里您是看不到的。
这种景致在城里您是看不到的。
村里有座火神庙。该庙重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原规模不小,惜抗战期间遭日寇严重破坏后,大不如前了。
火神庙前高高的石阶。
火神庙山门。
火神庙不大。进山门迎面就是拜殿,拜殿后紧连着大殿。这是焦作地区小型神庙常见的格局。
大殿。
大殿内供奉着火帝真君。
从侧面看拜殿和大殿。焦作地区小型神庙的拜殿通常是卷棚顶,大殿则通常是硬山顶或悬山顶,讲究一些的是歇山顶,歇山顶不多。艾曲火神庙大殿是悬山顶。
山里庙宇的特点,殿堂的墙壁就地取材用石头砌成。
拜殿一角。
拜殿另一角。村里老者告诉我,这里的凹陷和伤痕是日本人炮弹所击造成的,幸亏有火帝真君保佑,炮弹虽击中了,但没炸。可恶的小日本。
大殿一角。
大殿一角。
火神庙外的春天。
火神庙只山门、拜殿和大殿尚属古建,余配殿皆近年来增建,看点平平。
倒是庙里保存有清朝古碑数通可看,草草看来,计有:顺治十四年(1657)碑,道光元年(1821)碑,道光二年(1822)碑,同治元年(1862)碑,光绪十三年(1887)碑,宣统元年(1909)碑。据村民讲,还有一通康熙年间的碑,没竖起来,在哪个角落卧着,忘了看了。
这就是保存最早的清顺治十四年(1657)碑。
碑额隐约可见“創建”二字。
碑左侧清晰可见“顺治十四年岁次……”等字样。这碑怎么斑驳成这般摸样了?您看这肌理、这色彩,清朝人无意间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印象派大作,哈哈。
火神庙西邻就是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所在地和农家书屋。我本想拜访一下支书、村委会主任,也想参观一下农家书屋,无奈铁门紧闭,罢了。
从火神庙出来,沿一条山沟继续往里走,看到一座渡槽。
渡槽。
瞎拍两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