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朱村访张昺遗迹(一)
标签:
焦作中站区北朱村张昺张昺祠 |
分类: 游走怀川┈┈游记 |
您知道张昺吗?就是明朝前期历明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两朝的那个张昺。不大知道吧,我以前也不大知道,现在略知一二,给您卖弄卖弄。
张昺(13581399),山西泽州人氏,明洪武年间,以人才累官至工部右侍郎(工部副职)。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为了控制诸藩王的势力,开始削藩。十一月,张昺出任北平布政使(北平行省最高行政长官),受密旨监视燕王皇叔朱棣。建文元年(1399)六月,张昺等人部署兵力想捉拿燕王,结果因人告密事败,反被燕王捉拿。燕王劝其投降,张昺断然曰:“宁可断头死,莫作易主臣。”仗节不屈,以身殉职。
张昺逝世后,建文帝表其赤心奉国,忠贞不贰,追赠礼部尚书,谥“贞毅”。明成祖朱棣亦叹羡张昺之忠,敕封其为都城隍,立庙祭奠。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驾崩,十一月,明仁宗颁诏为张昺等人平反。正统年间(1436—1449),明英宗嘉其刚直强捍,威武不屈,堪为表率,赠兵部尚书,褒其忠义节烈,至大至刚,谥“忠烈”,据焦作市中站区北朱村清乾隆三十七年《张氏族谱》记载:“英宗嘉公之忠,发帑建祠,春秋致祭,颁为定典”。万历元年(1573),明神宗诏示天下,为建文朝忠臣平反昭雪,对其后裔予以优待。南明皇帝朱由崧为抵抗淸军入侵, 激励国人,振奋民族精神, 于弘光元年(1645),又追赠张昺为太子太保、工部尚书,谥“节愍”。
12月25日,周日,圣诞节,晴天,无风。我素对西方节日无甚兴趣,也不知道这一天怎么着才算过圣诞节,管他呢,去朱村访访明史上大忠臣张昺的遗迹。
出市区西行约15里,至中站区府城街道北朱村,经向村民打听,先寻到北朱村张昺祠。

张昺祠临街坐北面南,大门前有影壁墙。
大门面阔三间,硬山顶,带前廊。
大门门额上方嵌有石匾,上书“张忠烈公祠”。
大门前廊八棱形石柱上刻“忠心明日月一代纲常能振口,烈气动山河千年俎豆口口口”对联一幅,褒奖张昺忠心振铎, 慷慨激烈,以身殉国,气壮山河,足以百世流芳,万代敬仰。 大门西侧立的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大门两侧是八字墙。
我来得不巧,您从图片上已看到大门铁将军紧锁,只好围着门口转来转去,这是从祠堂西侧看侧面建筑。
祠堂隔街对面随意放置的柱础等古建构件。
实在是不甘心,来回跑几十里特意来此,怎么连大门都进不去呢?几经打听,终于摸到一户人家,请了一位大姐拿着钥匙来开门了。但她说,平时是他男人掌管钥匙的,今天他出门了,也不知这一串钥匙里有没有开锁的那一把,试试吧。试了几把均未打开,就在我快失望时,咔嗒一声,锁开了!西方的圣人我慢待了他,东方的圣人却不慢待我啊。大姐说,你进去随便看吧。
前院中庭。
前院中庭。
中庭看样子是近年来重建的,廊柱门窗、檐下彩绘都很新。
中庭东山墙外有窄过道。
从过道穿过去是后院,东西各厢房三间,北面是大殿。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带前廊,殿前为一长方形月台。
大殿。

大殿檐下悬木匾,上书“气撼山岳”四个大字。
大殿廊下立清代及后石碑六通。
从石碑(包括回来后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张昺祠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现大殿的椠杆上尚保留有题记。这个时间比前文写到的建祠时间(明英宗正统年间〔1346─1449〕要晚一百多年,可能先建的那个祠堂已被毁,这是后建的吧。
上图中淸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祠堂碑记》记载,上一年曾对该祠堂进行过全面维修,《碑记》曰:“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前之人创一法,议一规,以垂统于后,后之人果能恪守弗替,是即为孝子慈孙,而为阖族所钦佩。我张氏有地主大煤入于祠堂旧规,此族人所以藉展孝思者。”所谓“地主大煤”,是旧时开办煤窑或因地下采煤影响地面生产给予的赔偿费。《碑记》还记述了族人遵守“旧章”,将“开煤矿抽大煤”如数缴于祠堂的事迹,以及全族出力整修祠堂的经过。从这个《碑记》推测,大约在万历年间建祠堂时,族中长者就定了募资修建祠堂的规矩,这个规矩坚守了三百年、十多代人。
1984年张氏裔孙又对该祠进行了维修, 近年来张氏后人对该祠也多有修葺, 使张昺祠成为焦作市区目前保存较好、结构完整的明代大型古建筑。 修建祠堂的过程, 无疑一次次强化了张昺在北朱村人心目中的地位,其人其行,成为一代代后裔的精神图腾。
略感遗憾的是,不能进大殿拜谒张昺像及牌位,我非张氏后人,自然不能把大姐再从大门外叫进来再开大殿的门,不合适。
张昺祠院内所见。
从后院回望中庭。
从前院回望大门。
从大门回望影壁墙。
张氏后人。瞧,多喜庆!张昺福泽后人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