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点滴回忆

标签:
鹤壁山城区六矿鹿楼淇滨区 |
分类: 履痕感录┈┈杂记 |
这一篇是上一篇《两个公园的零星比较》的姊妹篇。在键盘上敲着36年前的日记时,勾起了我对鹤壁市点点滴滴的回忆。
1975年,我在焦作市陶瓷一厂当临时工, 几个月间,去了鹤壁市四次。 第一次,3月1日去,3月24日回; 第二次,3月29日去,4月5日回;第三次,6月5日去,6月11日回;第四次,6月14日去,6月19日回。四次都是一个任务:在鹤壁六矿盘煤,即从矿上把煤拉出来堆在外边煤场上,以备我们焦作来的车运走,我们干的活就是装卸煤车。活儿那个累啊,无以形容,至今难忘。装车时若到了饭点,不能停下来,我们轮流吃饭,也不用碗筷,把猪头肉夹在馒头里,一手拿俩,我们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吃七八个是稀松平常的事儿,吃完用手一抹拉嘴,就又上煤堆干活了。盘煤又极没有时间规律,得看人家六矿的眼色,六矿落煤了,立马就得装车,不分白天黑夜,连昼大干,能把人累死;有时又几天不落煤,人和车都闲着,也能把人急死。
现在翻翻当时在鹤壁写的日记,没有一篇是记游玩的(我博客“旧文新钞”系列只发记游的日记)。究其原因,当时太累了, 即使有时间,也哪儿都不想去转,只想在旅社呆着(当时住在汤河旅社),转了也懒得记。几个月间只在3月13日去了鹤壁市人民公园一趟, 日记是这样写的:“下午约了几个人去鹤壁市人民公园欣赏了一圈,并瞻观了鹤壁市的街景”,仅此而已,再说当时的鹤壁也实在没什么好记的。
还记得当时的鹤壁人自嘲鹤壁市区是:“两条街,一岗楼,一个公园俩猴”。我把街、岗楼、公园、猴都看了,挺知足的。
几十年过去了,鹤壁市可以说是河南省地级市中,市容市貌变化(动)最大的一个城市了。 1957年3月建市后,中心城区经历了三次搬迁。 第一次,随着二矿、三矿的建设,1957年12月主城区由最初的鹤壁集南移3公里到中山一带,即现在的鹤山区。 第二次,随着五矿、六矿的建设,1959年主城区又从中山南移7公里,迁到现在的山城区。尽管两次搬迁,煤矿的开采使主城区周围基本上都是塌陷区,城市的发展仍受到制约。第三次,1992年鹤壁市决定建立淇滨经济开发区, 随着规模的扩大,1999年5月主城区又南移20公里,整体搬迁到淇滨区,目前淇滨区已成为鹤壁市新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42年间,一个城市的主城区竟迁移了60里,您不服不行。
我1975年在鹤壁盘煤时,所指的鹤壁市区就是现在的山城区,距淇滨区还有40里路,我曾在鹿楼的百货商店里买到了最流行最时髦的棕色塑料交叉跘儿泡沫底儿凉鞋,那鞋现在怕是连农民工也嫌土气不穿了。第二次、第四次去鹤壁时因是坐火车去的,还要在汤阴县转车。现在的淇滨区就在京广铁路上,方便多了。可那时候,谁知道有个淇滨区啊,向毛主席保证,没一个人知道。
-------------------------------------------------------------------------------------------------------------------
以下8组照片通过旧新对比见证鹤壁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