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很多事不一定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的,但就发生了,这是太正常不过了,一定要保持还自己的心态,顺势而为,因为变化的原因一定有其主客观的原因,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怪不得别人,因为自己清楚了,实际不必然,总会有你处在的盲区,要把它看成是一个自然的现象,接受即可,泰然处之,这才是比较明确的选择,那种刚开始还头脑昏昏,思路不清,盲目行动,过后又不能接受,怨天怨地,就是不理性的做法,我们需要避免这些不当的做法。
我们所处世界的每个人都太忙碌了,大家都在纠结于“时间都去哪了”的时候,你却可以安心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要好好把握这一过程中带给你的快乐。我们在疲于奔波的时候,常常忘了我们最初的目的,一切都在凭惯性运行,这是可怕的,需要有的时候跳出来或者回到归零状态,调整一下变形的姿势,特别是自己的心态,到底我们要到哪里去呢?我们是不是在疯狂的速跑中,丢掉了什么?是不是要一往直前不回头地跑?是不是需要调整一下呼吸,放慢一下节奏?是不是要回放一下自己行进中旋律的表达到位?试问自己:跑到最后你到底要得到什么?有没有满头大汗跑到头,发现一切空空。所以,不要太着急,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让自己的大脑空灵下来,正如李嘉诚所讲的“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远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两分法,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那么我们的成熟也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对美好的追求,二是对残缺的接纳。有时候对残缺的接纳往往会比追求美好更加需要勇气,正如月亮也有“圆“和”缺“组成,这恐怕是这个世界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就在昨天我回看了中央电视台一套17月12日播出的”开讲啦“节目,听了魏世杰老人的经历,感触颇多,一个年轻时就投身于高精密”原子弹“制造事业,功臣卓越,在亲历战友粉身碎骨的场景,没有被吓到,相反越加坚定,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持他走下来?他的回答只有短短的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奉献祖国是光荣的,吓怕逃跑是可耻的;第二句话是: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过时,但奉献祖国永远也不会过时。但在他退休后回到家乡,等待他的不是鲜花掌声和美好回忆,而是接二连三的灾难和不幸,一家四口人,只有他自己是健全人,爱人、儿子和女人不是精神分裂症就是功能异常病,所有的照顾都由他一人承担,我们不能想象他的精神上要承受多么大的压力,我们如果遇到会是怎么样?不堪重负啊!可是魏老他认为:与其躲避不如面对,与其别人照顾不如自己担当。我们想想,自己该多么幸福和知足,还有什么过不去的事情让自己纠结,实在是太渺小了,再大的事能不得过魏老的事情吗?人一定不要不知足,好好去接受那一点看似有点瑕疵的自己,或人或事,一切都没有关系,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还不错,好好珍惜,好好善待。既然是这样,你就不能只接受好的,不接受不好的。即熊和掌不能兼得,人生有三毒,即贪、痴和(TIAN),它们其共同点就是”过“,过犹而不及,真理向前跨越一步就不是真理了,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那种刻舟求剑是不行的,此一时彼一时,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机,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这才是最关键的。在给自己定很长远的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不要总把目标挂在嘴上,而是记在心头上,提醒自己不要懈怠和拖延,现代的行为经济学家观察到:当一件事或一个目标,其时间设定在很远的将来,它就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从而使这件事看上去没有它实际上那么重要。那怎么让这件事或这一目标变得有实际意义呢?我本人有过这方面的体验,就是做严格的”自我训练“,这一训练就是将一项重要任务分割为无数个小任务,以消解完成任务的焦虑感。比如我们要写一本书,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如果每天积累一点,养成写作的习惯,定期上到博客上,不自不觉就会累积,思考也会渐渐清晰和明朗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越加自信和富有成就。
与此同时,你还要不停地做功课,万事有问题,一定不要把矛头对准别人,一定眼睛先向内,检讨自己是关键,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责权利是统一的,有多大的权利相应要承受多大的责任,不要只看到成功者头上耀眼夺目的光环,而要看到光环背后的艰辛和付出,我们在和对方相处时要带着一份敬畏和诚挚,要充满感激和真诚,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汲取成长的营养和元素,让我们健康愉快地发展。生长在城市中,不知道生活的困难、工作的艰辛,没有碰到过钉子、没挨过骂,完全同一般平民的精神环境脱离了,这些可以说是中国这一代年轻人做事进步上的一大障碍,也是人生中的一大损失。因为得到的太多不一定是好事,适当失去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总之,我们要说的是:轻财可以重义,纳言可以敏行,俭己可以厚人,恭己可以恕人。一切不可较劲,顺势而为并不失什么,相反你会获得洒脱和从容,笑看人生,尽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