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大老毕业生(曾是我的同事,一个研究室的)解密221工厂

(2014-09-07 06:45:38)
标签:

原子弹

浙大

西宁

青海

核基地

浙大老毕业生解密221工厂
杭州网专题  2009年09月11日 13:35:49 星期五  来源:都市快报

http://z.hangzhou.com.cn/09hbjgz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090911/00192175e36f0c1426eb19.jpg 

年轻时的连嗣南(旁边是核试验爆炸成功20周年纪念章,是老人一生引以为豪的骄傲)

http://z.hangzhou.com.cn/09hbjgz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090911/00192175e36f0c14271e1a.jpg

当年,中国专家就是用手摇计算机对原子理论数据进行计算的。

http://z.hangzhou.com.cn/09hbjgz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090911/00192175e36f0c14272d1b.jpg

原子弹模型

    连嗣南,温州乐清人,老家在雁荡山脚下。1964年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同年去221厂工作。现定居青海西宁。当年去221厂工作的浙大毕业生中,连嗣南是惟一仍留在青海的人,以下为他的口述。

    还没到西宁就流鼻血

    1964年夏天,我们即将毕业时,高教部给浙大来了一个电报,说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前身为九局)指名要化学系4个学生。听到这个消息,我马上向学校递交了一份志愿书,要求去九院。

    我知道将来工作的地方是青海。但我当时想法很简单,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要到哪里去。

    9月份的一天,学校通知我,立即去青海西宁大厦报到。接到这个通知后,我和另外3个同学马上启程。火车到了兰州,我就流起了鼻血,刚到西宁,又起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每天头晕眼花。

    当时核基地的建设正掀起一个高潮,后来才知道,那一年,221基地招了1100多个大中专学生,我们浙大,一共来了17个。

    在西宁大厦学习了两个月,11月份,我们进了基地。汽车把我们带到了一座光秃秃的草山下。举目四望,除了几座零落的建筑外,草原上几乎没有一丝生命的迹象。寒风宛如锋利的刀片,吹在脸上火辣辣的,我裹了裹身上的棉袄,心里默默想:这就是我今后生活的地方吗?

    不知道自己造的是原子弹

    221厂一共有18个厂区,我分在二分厂,这是个要害部门。原子弹分成内球和外球,内球装的是核燃料,外球是烈性炸药。爆炸时,必须依靠外球炸药的力量去轰击内球的核燃料,我就是研制烈性炸药的。

    但在当时,我并不知道造的是原子弹,说出来你不相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我们甚至不知道这是221厂研制的,后来中央派文工团来慰问演出,我们才从演员一些装配、运输原子弹的动作,隐隐约约知道自己的工作和原子弹有关。

    221厂的保密工作非常严格,我们每人都签了保密协议,上班时做的工作笔记,下班后都要盖章,然后上交保密室。同事之间也不允许串门,那几年我给家里写信,从来不谈工作,只是问候两位老人身体健康。后来我谈恋爱了,给她写信,她觉得挺奇怪,信里怎么不谈工作,总是说雁荡山风光有多美呢。

    (注:尽管已退休十多年,连老先生的保密意识还是非常强。据我们所知,老先生当年解决了原子弹在安装时的一个技术问题,但他对这件事绝口不谈。)

年轻人找对象难

    核基地的工作、生活环境是非常艰苦的。刚来时,90%的人都有高原反应。最冷的一次,我拿温度计一测,零下32摄氏度。

    但厂里对我们大学生非常照顾,当时行政干部吃的是杂粮,但给我们吃的都是保健食品。记得刚来二分厂时,有一天我在食堂抓起了一个青稞面馒头,旁边一个干部马上喊了起来:“小连,你不能吃这个。”

    我们的工资也挺高,那时刚毕业的大学生每月工资是56元,我进厂第一年就拿80多元。一年后转正,加上保密费,每月工资能拿到120元。到了上世纪70年代,家里一些叔叔、伯伯要盖房子,知道我收入高,都向我借钱。当时在乐清,花七八百元就可以盖三间老式瓦房。

    在基地,娱乐生活是比较枯燥的,而且又是保密单位,年轻人找对象也很难。后来厂里从上海、江苏招了一些刚刚高中毕业的女生进厂当工人,有意识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些女生到了基地,一开始生活很不习惯。她们年龄又小,遇到困难就想家,晚上,我们在宿舍里,经常能听到这些女孩在哭,想想真是不容易啊。后来,厂里派人找她们谈心,做思想工作,她们的情绪才慢慢稳定下来。

    人不能背叛自己的承诺

    上世纪80年代,221厂陆续退役,许多人去了内地。当年从浙大分配来的17个大学生,如今只剩下我一人还留在青海。

    我不会走的,当年我在志愿书上曾写过“一辈子扎根西北,为国防事业贡献青春”,一晃40多年过去了,但这句话一直没忘。人不能背叛自己的承诺,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作者:记者 王雷 摄影 朱丹阳 编辑:罗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