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词作定语带“的”与否的简单分析

(2012-03-18 09:27:35)
标签:

名词作定语

语义关系

带“的”与否

文化

分类: 文学概览

    本文主要对名词作定语的语言事实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由此我们需要在对名词定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之前,比较清楚的掌握名词的概念和定语的性质。名词是词性的一种,也是实词的一种,是指待人、物、事、时、地、情感、概念等实体或抽象事物的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的数量最多,句法地位也最重要(吕叔湘、赵元任先生都对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汇进行过比较细致的统计),除此之外,名词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五种句法成分,几乎占据所有的句法位置。我们常常提到的“定语”则是短语成分,也是句子成分,是传统所说的六大句法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之一;定语常常与中心语相伴出现,起对中心语的限定修饰作用。常做定语的有体词性词语(名词、数量词、代词及多个名词性词语等)和谓词性词语(动词、形容词、多个动词或形容词等)。

    定语,或者说是带有修饰限定作用的词经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譬如说我们常常会用“美丽的女孩”、“优雅的气质”夸奖他人,也常常会用“快乐的心情”、“晴朗的天气”表述对事物的感觉和认知,而“美丽的”、“优雅的”、“快乐的”、“晴朗的”等一类词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被大众习惯了的定语。这类词语的惯用也在大众头脑中造成了形容词多作定语和“无‘的’不为定语”的认知误区。事实上,“在现代汉语中,最宜于修饰名词的不是形容词,而是名词”,且“汉语里名词修饰名词十分自由。”(见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因此,研究名词或研究定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入研究名词作定语的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律。

    张寿康、林杏光曾在《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中列举了2118个名次词条,并指出其中只有403个名词不能用作定语,如:抱负、暴行、本领、笔墨、表情、秉性、成就、诚心、程序、创举、炊烟、摇篮、风险、高度、根本、根源、惯例、名气、暮色、脸皮、良心、气量、奇迹、气派、气魄、起色、条理、胃口、位置、温床、文笔、文采等,许多学者,例如崔应贤曾对其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摇篮”等词语不能作定语,只是因为其定语功能出现频率太低的缘故,而在理论上讲完全是有可能的。由此,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际中着手,具体分析名词定语的语义关系,并据此分析出现代汉语中哪些名词可以作定语。  

    结合文贞惠女士的“名+名”语义关系层次分类系统和王钰先生的《名词的句法功能研究》一文,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归纳:

    名词与名词的“领有关系”:

    1)领属关系  如,刘先生的书房、王小姐的自行车(前属关系)

                     李先生的学校、我们的祖国(后属关系)

                     人民的国家、国家的人民(双属关系)

    2)处属关系  如,河边的游客、车里的旅客(处所-本体关系)

                     山峰的顶部(处所-处所关系)               

                     饮料瓶(本体-处所关系)

    3)时属关系  如,昨天晚上的事(时间-本体关系)

                     苏州的过去、小镇的将来(本体-时间关系)

                     昨天上午(时间-时间关系)

    4)从属关系  如,父亲的哥哥、董事长的秘书

    5)隶属关系  如,高邮的鸭蛋、大庆的石油

    6)含属关系  如,海鲜的味道、牵牛花的芳香

    7)分属关系  如,大象中的两头(全体-部分关系)

                     同学中的歌唱家(总体-个体关系)

                     梦中的新西兰(总体-局部关系)

                     四季的秋天(全部-局部关系)

                     苹果的一部分(整体-部分关系)

    名词与名词的“属性关系”

    1)性质关系(质料、类属关系)  如,貂皮大衣、木凳子

    2)来源关系  如,绍兴黄酒、梅兰芳的林黛玉(特殊关系)

    3)种属关系  如,合资企业、独资企业

    4)相关关系  如,爱情的赞歌

    5)比喻关系  如,心灵的桥梁

    6)因果关系  如,脑膜炎后遗症

    7)同指关系  如,人民的公仆孔繁森

    8)对象-工具关系  如,鞋刷子    

    9)举例关系  如,“美丽”的“丽”、“妩媚”的“媚”

    通过归纳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名词作名词的定语的语法现象其实经常在语言表述和语言沟通中出现,它并不是体现在具体词语上的词汇和意义搭配问题。

    在对名词定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名词充当定语,有的时候是“名+名”,如“木凳子”、“鞋刷子”;有的时候是“名+的+名”,如“河边的游客”、“苏州的过去”。除此之外,还有“名+名”等同于“名+的+名”的语言现象,如“山峰的顶部”和“山峰顶部”(换句话讲,即有的“名+的+名”和“名+名”减去“的”或加上“的”,其含义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由此,我们在明确了名词可以作定语、名词不带“的”也可以做定语的基础之上,要进一步加深对名词充当定语成分的语法和语言现象的了解,简单地对名词充当定语时带“的”与否的类进行了解和分析。

    我们将充任定语时带结构助词“的”字与否的名词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带“的”的,一类是不带“的”的。前者大多是由具有运动能力(包括生命力和机械动力)的人或事物类名词来充任,而被修饰、限定中心语的名词,多从属于定语;后者则由于意义上的紧密联系,充作定语的名词和后面的中心语多已形成一个整体,包括习惯用语、特定概念、单位全称和专业术语等。在第一类中,名词限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往往能增加一些词语(崔应贤教授所说的“偏正短语所富于的极大的扩展性能)。例如

    1)飞机的响声

       飞机的轰隆隆响声

       飞机的震耳欲聋的轰隆隆响声

       飞机的那种震耳欲聋的轰隆隆响声

    2)小刚的桌子

       小刚的木桌子

       小刚的一张木桌子

       小刚的崭新的一张木桌子

    以这两个短语的扩展为例,我们发现,这些单个名词作定语对后面中心语进行领属限定,定语标志“的”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省略的(省略后的句法关系或意义会有所改变,如主谓句“小李的身体很健康”变成主谓谓语句“小李身体很健康”,表偏正关系的“小李的哥哥”变成同位关系的“小李哥哥”,有限定意义的“学生的书包”变成特指意义的“学生书包”等)。

    充当定语时后面不带“的”的名词,大多是因为与中心词有了意义上的紧密联系,与中心语凝固成一个整体单位。这些名词包括特殊名词、政治概念、单位全称和科技用语,还有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器物名称。例如:奴隶制度、苏维埃政权、化学原理、欧姆定律、皮鞋、水桶、牛皮纸信封、电子计算机等。这些类的充作定语的名词,与中心语所构成的偏正短语不具有扩展性,即便是要添加词语,也只能放在他们前面的位置,例如:

    1) 奴隶制度

       黑暗的奴隶制度

       令人痛恨的黑暗的奴隶制度

       历史上的令人痛恨的黑暗的奴隶制度

    2) 皮鞋

       新皮鞋

       定做的新皮鞋

       一双定做的新皮鞋

       那一双定做的新皮鞋

       小李的那一双定做的新皮鞋

    这种类型的定语大多用于修饰说明性质,也就是说定语和它所修饰的中心语的语义关系是前者(大多)属于后者,前者是后者事物名词本身属性的一个方面。

    根据前人的总结,我们可以归纳出相当数量的名词作定语时是不需要带“的”字的,主要有:

                 彩色  常规  道德  等级  封建  风味  工艺  功勋  国际  基础  基建 

                 集体  技术  家庭  交通  教学  教育  阶级  精神  经济  救济  军事 

                 科学  客观  垃圾  辣椒  流氓  民主  模范  内部  泡沫  气象  青年

                 全体  人民  荣誉  少数  社会  实事  世界  枢纽  书法  外国语

                 外交  外语  文法  语法  文教  文具  文物  文艺  文摘  武术  舞台 

                 物候  物理  物质  先进  现代  现实  血液  业务  一切  艺术  阴谋 

                 营养  政治  重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注意区分同一名词与不同的名词中心语相结合时分别带“的”与不带“的”两种形式。比如说我们常常看到的名词“玻璃”,它既能组成“玻璃窗”、“玻璃门”、“玻璃天棚”、“玻璃墙”、“玻璃体”等,又能组成“玻璃的原料”、“玻璃的形状”、“玻璃的式样”、“玻璃的用途”等。再如“环境”一词,既有“环境工作”、“环境影响”、“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理论”的存在,也常有“环境的局限”、“环境的价值”、“环境的力量”、“环境的作用”的出现。这类情况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不带“的”字的往往凝固性非常强,将之宽泛地归入到“质量功能性”的范围中去也未尝不可。朱德熙先生曾对此做过系统、完整的分析,我们在此就不再复述。

 

                                                                                                                                                                                    2012.3.12

文章已发表,未经同意,请勿使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