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四四
(2011-09-20 19:32:34)
标签:
经营方程中国解三国水浒文化密码天人同构猜想 |
分类: 经营方程中国解 |
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这“气韵”是来自自然的。学习中国画,基础功夫是游历遍访名山大川,松林、云海、碧波、怪石、落叶等等,都需留心揣摩,宋代画师郭熙曾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看多了,自然而然会有感觉出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诸般意境跟着感觉也就有了,如此这中国画的功夫就算有所小成了。
此处要特别说上一句,近代总有人认为中国画不如西洋画,理由是中国画不象,画山不象山,画水不象水,不如西方画显得逼真写实。按此推崇西洋画的思路推演下去,如今有了照相机、摄像机之类,画画真是没有意思了,因为照相、摄像总是比画画更象的。其实,如果真正懂得中国画的“气韵”,就自然会明白,在此中推崇的是一种心灵与自然对应的境界,而不象之象正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晋见国王,自称身怀绝技,能制作出一枚与真树叶一模一样的假树叶。于是,国王让他一试。此人从此深居简出,三年后将一枚据说是精心制作的假树叶敬献国王。国王仔细审视,果然与真树叶一般无二,大为惊叹,遂以重金购下这枚树叶珍藏。后来,有人问国王:“既然此人制作的树叶与真的一样,他若是真的拿来一枚真树叶,岂不是……”国王听了大悟,复又大惑,这枚树叶从此便成了国王的纠结。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与仿效的是自然之美,而自然之美是不规则的,自然中是没有两枚一模一样的树叶的,即便是同一枚树叶,在自然中也是不断自我变化着的,所以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永远是不象之象,听说过吗?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林妹妹,一百个人心中一百个哈姆雷特,自然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座黄山,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条黄河。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正是“外师造化,内得心源”,道法自然,造化、人心皆是自然。
当年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皆是道法自然所成,而如今,琴棋书画不是成了学生们考级升学加分的项目,就是成了有钱人们保值升值的工具,都已失去了自然之性。
而同样失去了自然之性的人类,却偏偏爱上了克隆自然,更为吊诡的是,我们一方面大力发展仿生学,将能成功克隆自然中的生物视为创造性成果,大加褒扬,一方面又禁止克隆人类自己的创造性成果,不允许仿造我们自己创造的服装、电脑软件、甚至可以挽救自己生命的药物,据说这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我们的创造性。其实,人类的历史本就是学习与模仿自然的历史,山寨能力与创造能力就本质而言并不存在冲突。
说到知识产权,西方主流们似乎很不满意中国人强大的克隆能力,他们长久以来一直为此指责我们,虽然这并不妨碍他们到中国来寻觅我们制作精良的山寨产品,也不妨碍他们更久以来一直无偿使用凝结着中国人民复制智慧结晶的伟大古老发明――印刷术。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之所以出自中国,无疑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息息相关的。这种思维方式为“天人同构猜想”的产生与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神奇的土壤。
这是什么思维方式呢?
类比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是类比思维方式,它完全不同于现在我们熟悉的西方推崇的推理思维方式,不纠缠于事物间严格的逻辑因果关系,而是以直觉为前提,偏重于对不同现象做整体综合、归纳的模糊性处理,以表象为基础,将不同事物的某些相近相似特征,如功能、状态、结构等联系在一起,从而迅速、准确地把握住关键,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往往能给人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感觉。比如中国艺术中常常将落叶满天的秋季视为悲伤的季节,古籍《白虎通》有语:“秋之为言愁亡也。”《春秋繁露》有言:“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由文字音、义相近似而联想开去,将自然之秋与人心之愁悲关联在一起,形成了中国文化艺术中蔚为壮观的“悲秋”现象。与之相对应,因为春季是自然中万物复苏生发的季节,中国传统中甚至形成了不在春季处决犯人的惯例。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类比思维方式不是偶然的,这源于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思维结构。为了更为形象地说明这种思维结构,考虑到近几年网上盗墓小说颇为风行,为许多网友所喜闻乐见,我们不妨从中国传统的墓葬习惯说起。
中国传统葬式推崇的是“套棺”,最简单的“套棺”是一棺一椁,人放在棺中,棺放在椁中,传说中大富贵人家有所谓金棺玉椁的葬式,而更为讲究的,是椁外再套椁,层层相套,连套数层,而每一层的形态都是相似相近乃至相同的,初看层层叠叠似乎复杂无比,其实只要明了其中一层的情况,就可向内或向外推测其他各层的情况,可以做到八九不离十,这种“套棺”式物理结构的背后是思想上的“套箱”式思维结构,箱中有箱,箱外套箱,无论向内与向外都可无限嵌套,又都是相似相近乃至相同的形态。古老中国文化中的“观象于天,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己度物”等等看似幻化的思想,都根源于此。
如果进一步分析,这种古老的中国“套箱”式思维结构的背后却有着一种极具先进性,在现代社会才被逐渐注意,近年来又备受推崇的思维意识在起着作用。
先进的思想往往能引领我们走向新的科学天地,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能帮我们解开古老的迷局,既然前面我们从死亡归宿的角度说明了“套箱”式思维结构,那接下来我们不妨也从死亡开始,从历史上一位世界名人的死亡迷局切入,解读这种古老而又先进的思维意识。
他死了。
他是作为一名失败者,在一个孤独的小岛上寂寞死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