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三六
(2011-09-11 16:43:40)
标签:
经营方程中国解三国水浒文化密码循环史观 |
分类: 经营方程中国解 |
关老爷由凡入圣的关键词是“春秋”!
“春秋”是一本书!
许多传统的关帝庙会悬挂这样的对联“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这赞的是关公一生磊落不负汉皇刘备,无愧青天,也透露出关公的主要业余活动是观青史,这里的青史指的就是“春秋”。
“春秋”是一本史书,但不是一本普通的史书,它的作者是一位圣人,是华夏千秋文圣孔子。
“春秋”是孔圣的收官力作,凝聚了他老人家毕生的心血,作为孔门再传弟子的孟子记下了孔圣人自己对“春秋”的一句话书评:“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千秋毁誉,万古风流,尽在“春秋”!
“春秋”全书不过约17000字,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共约二百四十年的乱世风云,孔子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中,凭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以饱经风霜的如椽之笔,挟浩然正气,写下了忠与奸,美与丑,善与恶,字字珠玑,句句千钧,开创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传统,字里行间宣示的是一个伟大民族关乎仁义礼智信的坚守。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摘自“司马迁·史记”
在孔圣人七十一岁那年,一只奇兽被捕获,此兽无人能辨识,甚至被认为不祥,独孔圣人目光如炬,认出这是上古神兽,传说中太平盛世才会出现的麟,据说他老人家当时不停喃喃自语“这是麟啊!它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不禁掩面痛哭,涕泪俱下,在“春秋”中记下“春,西狩获麟”,便搁笔了,两年后孔圣人郁郁辞世,终年七十三岁,史称“春秋”绝笔于获麟。
纷繁红尘中,大道常被遮蔽……
……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无怨无悔。
……总会有一颗心能感知千万年传承的脉动。
……
……会有一颗心循千万年传承的脉动而来。
距离不会阻挡,时间无法消磨,那是心与心的契合,那是穿越时空的知己相会。
同样的乱世,同样的坚守,一次次大乱大劫中,一次次生死不测间,关公捧起“春秋”, “青史对青灯”,“赤心如赤面”,作为中华武圣,需要的不仅仅是绝世武功!
说实话,每每在现如今那些新修的关帝庙中,看着手握大刀的关圣像,看着像前香炉中那一柱柱标价几十、几百乃至几千、几万的高香,总觉得不舒服,很不舒服,真的很不舒服……
总不由想起“春秋”中那句“春,西狩获麟”……
其实,“春秋”这个书名,本就很是意味深长,私下揣度,似出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象世相息息关联的理念,我国一年四季的气候并不平均,冬天夜长昼短,夏天夜短昼长,唯有“春分”“秋分”两个节气,气候不冷不热,昼夜相当,可谓之“中庸”,古人想来是以天象寄望世相吧。
记得当年初读“春秋”,也是因为要查阅其中一段对天象的记载,据说这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对此类天象的最早记载,既然说到了,无妨摘录如下:
事实上,“春秋”中对天象的记载是很不少的,比如“夜中星陨如雨”一句,记录的就是公元前687年3月16日陨石雨的情况。
当然,我们这样的平头百姓对于天像天时的感受更多的是来自日常生活琐事,比如“吃”。现在许多地方所谓的反季节食品大行其道,有些人总是对诸如在冬天吃到夏天的果蔬之类津津乐道,殊不知咱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本是“不时不食”,吃东西推崇的是按季节、应时令,就拿咱伟大的祖国首都做例子,老北京在立春要吃萝卜,这叫“咬春”,三月去天坛城根儿采龙须菜,图的是沾沾仙气儿,四月尝尝京西大樱桃,算是尝了一年的百果之先,五月里就可以吃新玉米了,老话讲这是“珍珠笋”。至于一月元宵,五月粽子、八月月饼,十二月腊八粥那更是神州大地南北西东都一样儿的应时食品。
饮食上如此,起居上也如此。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上就说人的生活作息时间要随季节变化做调整,比如春季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在一天里呢,早晨人气开始生发,病气通常衰收,称为“旦慧”;白天人气旺盛,能克制病气,称为“昼安”;黄昏后人气开始衰收,邪气开始生发,病情往往加重,称为“夕加”,到午夜时分,人气进入脏腑,病气布满全身,病情因此容易达到极致,称为“夜甚”,明白了这样的理儿,大伙儿有个小毛小病,吃药用针的,对照着察看疗效,心里也就有个底儿了,尤其是老人家有不适的,半夜里一定是要加倍儿注意,人往往就是这时候容易过去,一不留神就没了。顺便说一句,看中医,请大夫诊脉,最好的时间是清晨,这时候人刚刚睡醒,体内阴气未曾扰动,阳气没有耗散,且还未进过饮食,经脉之气还不充盛,络脉之气通常协调匀静,全身气血没有扰乱,是最容易察出病的脉象的。而与诊脉之理相映成趣的是,中医上用药的基本原则也是特别关注天象季节的,讲究的是“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也就是冬季寒冷不宜用大寒之药,秋凉季节不宜用凉性之药,春天温暖季节不宜用温性之药,夏季炎热不宜用热性之药。所以您看中医,同样的病,大夫一年四季开出的方子是可能不同的,您可别为这个疑神疑鬼的。
以上种种啊,其实主要说的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大学说。
这是什么学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