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狂赞?

标签:
raycarm电影狂怒拯救大兵瑞恩二战片 |
分类: 疯言疯语 |
《狂怒》,又一部《拯救大兵瑞恩》?
自从平安信用卡开启10元看电影模式,我就保持了一周一部电影的习惯。这个月上映的片子,二战片《狂怒》还算是有看头了,尤其看过空洞俗套的《匆匆那年》,又看了昏昏欲睡的《一步之遥》(良心说一句,姜文这部片子情节画面都很好,就是没重点太凌乱,反而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
《狂怒》是有内涵的片子,但是免不了抄袭的嫌疑。看了开头,便猜到了结局,没办法,从新兵蛋子诺曼出场的那一刻,就看到了《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影子,正如我所料,情节走向、人物设计、故事主线都如出一辙。战争片要创新也是蛮难的,《拯救》是十几年前的老片子了,但一直被奉为战争片的经典之作,《狂怒》也没能摆脱掉它的影响。两部电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1 、故事背景
都发生在二战时期,故事主体一个是5人小分队,一个是8人小分队,队员都是白人黑人犹太人混杂一起的。
2、新兵蛋子的成长
《狂怒》中的新兵诺曼,和《拯救》中的新兵厄本一样,原本都是文职,一个是打字员,一个是翻译,都有着人性的善良和初上战场的懦弱,也都从残酷的战争中存活了下来,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
两个新兵蛋子都曾经因为对敌人的一念之仁害死了队友,最大的不同则是,《狂怒》中的诺曼在队长的教导和心爱女孩的惨死刺激下,很快就克服了“杀敌”的心理障碍,并在最后的战斗中和队友并肩作战,发挥了作用;而《拯救》中的厄本则因自己的懦弱一再犯错害死了战友。放走敌军俘虏,不敢给队友送子弹,队友和敌人肉搏时都不敢帮忙,到最后,这个最叫人气愤的角色却活了下来,在他所有的战友都死去之后才真正成长起来了。所以看《狂怒》没有那么压抑,看《拯救》时真的是压抑到极点了。新兵蛋子的成长快慢和不同走向导致了电影不同的基调。
很让人怀疑的是《狂怒》导演模仿了《拯救》,并故意把厄本这个怒其不争、令人讨厌的形象改成了一个快速成长敢于战斗的好青年。诺曼有点像厄本和瑞恩的合体,有木有啊
3、信仰圣经的战士
http://s4/mw690/002umoHNty6OyFc8sEj13&690(图片源自网络,当年好喜欢《拯救》中的这个帅气狙击手啊,可惜现在老是演一些猥琐大叔)
4、队长的升华
两部电影中的队长都是团队的精神领袖,都有着历经战火纷飞后冷静聪慧的头脑,并在一场以寡敌众的战争中牺牲,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
两部电影都找了大牛来扮演队长,《狂怒》是布莱德皮特,《拯救》则是汤姆汉克斯。不同在于,对待新兵,《狂怒》队长更加冷酷,对待战俘毫不留情,并以杀战俘来训练新兵的成长,《拯救》队长却在新兵蛋子怂恿下,放走了战俘,最后反被这个战俘射杀。相同点都是为了不可能完成、明知要牺牲性命的任务,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最后都死得轰轰烈烈,但《拯救》却充满了遗憾。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嘛,如果《拯救》队长能提前训练新兵蛋子杀敌的勇气和决心,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死亡了。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啊。
再一次怀疑导演模仿抄袭了《拯救》,不然为啥《拯救》中的遗憾和错误到了《狂怒》中都得以修正了呢。作为一个观众,在《拯救》中的愤慨到了《狂怒》这里都不存在了,不得不说,导演还真是为了我等观众着想啊。
5、《拯救》太残酷,《狂怒》还有点温馨片段
关于战争血腥和残忍的刻画,应该没什么影片能超越《拯救》开头诺曼底登陆的那一段了,经典中的经典啊。
《狂怒》却在一群男人戏中加入了女性的镜头,士兵与路人甲美女的短暂对视,占领德国小镇后与美丽女孩弹琴唱歌互生情愫。放上这么一小段女人戏一点也不突兀,它让新兵蛋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自然,也让一直紧绷的神经得到了放松,更重要的是诠释了战争的目的,那就是对和平与美好的追求。这也是一名普通战士浴血奋战的动力。《拯救》中汤姆汉克斯也说过,他执行任务不过是想要早点回到妻子身边过平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