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
作者: 潘树琼
兵者,国之重器;记者,史之脚注。近日,这两个群体来了一次“亲密接触”。7月18日清晨,一群来自大江南北的网媒编辑记者,头顶钢盔、身着迷彩,走进某集团军某特战旅,开启了一场神奇探访之旅。
某集团军某特战旅被称为“血狼”劲旅,这个称号带给央广军事记者李晓波的第一感受是“有血性、有担当、坚韧的硬骨头部队”。李晓波常年跟军事报道打交道,此前他已经多次去过特种作战部队。但这次采访,他被“血狼”劲旅的精神深深震撼,更为特战旅政委马宝川所打动。
尽管此前已经了解过马政委的事迹,但一天的实地采访,李晓波和其他记者仍觉意犹未尽,在新的行程开始前硬是挤出了半小时时间,再对马政委进行更深入的挖掘采访。其中,最打动李晓波的,是马政委在他47岁那年创下了全旅年龄最大、职位最高的跳伞记录。
跳伞前,马政委给妻子、儿子、领导、 战友写了四封遗书。“这四封遗书饱含了他对家人的爱和期望,更重要的是,他还要告诉他的战友和领导们,如果有不测,也纯属于个人原因,跟训练无关。”听到这里,现场甚至有记者偷偷抹眼泪。
在场的还有人民网记者李毓涵。当天中午,李毓涵和他的搭档放弃午休时间,到马政委家里继续采访录制,晚上又赶到马政委办公室补录镜头。李毓涵如此执着地紧跟马政委,是因为马政委让他想起了《亮剑》里既铁骨铮铮、又铁汉柔情的李云龙。
“他的四封遗书,他额头上的伤疤,他教导士兵时的严厉,还有他面对镜头讲出对妻子一辈子都没讲出的‘我爱你’……”李毓涵连举四例,回忆这场采访对他的洗礼。
“顺利完成一次伞兵离机高空滑降训练,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可是就在刚才,我做到了。”王超5次尝试后,最终克服心理恐惧,咬牙闭眼,跳下十几米高台,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高架滑降。
这也是中国军网记者王超第一次走进军营。作为将要跟部队常年打交道的军网记者,刚刚大学毕业的王超把在湛蓝天空中盛开的降落伞比作深海中的小水母,“特别酷!特别美!”
脱掉钢盔,盯着还在陆续体验的编辑记者,王超的脑海里开始不停循环那句歌词,“年轻士兵渴望建立功勋”。这一刻,她被这个“血狼”劲旅的血性和果敢深深触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歌词所包含的勇气和荣耀。
“支持我最后毅然跳下去的,可能正是中国军人的勇气和荣誉感。虽然我不是军人,但是军网人有着军人的情怀和作风,作为军网的年轻一员,我会努力体会和践行这样的精神。”王超颇为感触地说。相信同样纵身一跃的其他编辑记者,在体验后也会更加明白,何为特种兵;笔尖倾注的情感,也更加动人有力。
网媒编辑记者“特战服”加身,不觉间多了一份责任和力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他们勇做“战地狼记”,希望离战士们“近一点,再近一点”。通过自己的镜头和文字,传递大国强兵的雄壮风采。
人民网李毓涵:穿上迷彩服,心中担道义!采访军营战士,心中忐忑不安,生怕漏掉一个细节、生怕错过一个镜头。他们的故事是那么的真实、生动、感人,我很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个机会,穿上军装,走近他们!
央广军事李晓波:穿上这身军装,我就不仅是一名记者,也成了国防事业的传播者、强军正能量的传递者。走到部队看到战士们汗流浃背满身泥泞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更坚定了我讲好强军故事的责任意识和信心。
新浪网张良:身穿军装,切身体验,不知不觉也把自己当成了一名战士。和他们一起训练、一起流汗,更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战士有多刻苦、多执着、多精益求精!正是他们的对国家与和平的守卫,才让我们可以如此安心地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