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来源:解放军报
共享经济:
值得期待的商业新模式
■中国国防报记者 魏宏涛 郭 萌
http://www.81.cn/jfjbmap/attachment/2/20170622/1498079864524.png
共享经济在中国有多火?据测算,每天早高峰时段,北京国贸地区平均每10秒就有一辆共享单车被骑走。共享经济推动创新和消费升级,激活了市场,也为制造业实现稳定增长提供了广阔市场。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超3万亿元,比去年增长76.4%。有专家预计,未来几年,共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
共享经济的盛行,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和良好体验。但作为一种尚未成熟的商业模式,也出现了一些治理上的难题。
“真正的自由只能是法律下的自由。”无论是作为监管者的政府部门,还是共享单车企业或用户个人,只有多方用力、共同协作,用法律法规约束各自行为,才能使共享经济有序发展,促进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共享”生活模式悄然成风
6月某日清晨,家住北京市安贞小区的马建文吃过早饭后,在小区门口“扫”开一辆共享单车,踏上了上班的路程。自从有了共享单车,他已经很少再乘公交去上班了。
“不用挤地铁,还能锻炼身体。”马建文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习惯了“共享”生活。
在不少城市,“共享”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有人开玩笑说,以前骑自行车被认为“寒碜”,现在骑着“小黄”“小橙”则代表着绿色、休闲、环保。
街头时尚的背后,是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从最常见的共享单车,到共享KTV、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知识……各类共享概念层出不穷,共享经济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5月份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涉及交通、餐饮、住宿、物流、知识技能、金融、生活服务等领域,市场规模近4万亿元。
作为一种被寄予厚望的新兴经济业态,共享经济的火爆,一时间迎来资本市场的竞相追逐。在资本簇拥下,各种共享型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年轻人告诉记者,他们对共享经济持欢迎态度,体验效果不错,会坚持用下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共享经济的发展可谓顺应时代潮流。如今,共享经济改变的不仅仅是消费模式,更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瞄准稀缺资源建供需链条
过去的几年中,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商业运行模式、组织管理模式。
共享经济以火速的方式出现,以飞速的方式发展,首先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统计显示,2016年全球移动智能手机用户数量突破20亿,已占全球总人数的1/4,而在中国4G手机用户超过7亿,不断提升的移动终端设备的渗透率为共享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土壤,那么第三方支付的兴起可谓如甘泉一般,为共享经济的“成长”持续灌溉。2011年央行发布了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让网上交易平台健康发展,有效连接了买卖双方用户群体。一边是海量闲置或盈余的资源,另一边是海量需要这些资源的人们,交易支撑下的供需平台在无尽的循环中释放出惊人能量。
此外,基于LBS定位服务技术、云计算及大数据平台等创新技术的发展,则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滴滴打车、共享单车高速发展的时期,共享经济已将商业交通模式从用户端、服务链条、商业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有效重构。不难看出,共享经济的发展现在只是拉开了序幕。
那么,共享经济模式会颠覆现有的商业逻辑吗?是否所有行业、所有的业态都适合共享经济模式?
对此问题,某国内互联网创业公司服务提供商公开表示,要适用于共享经济模式,首先是看能否有颠覆式体验,这种颠覆并非完全是对行业原有业务的重组或改良,而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次,取决于共享经济能否对碎片化的时间、闲置的资产等合理利用。最后,还要审视资源与用户能否高效匹配。
灰色地带监管呼唤法律支持
在某知名民宿网站创建之初,曾因租客盗取了房主的大量物品,而引发信任危机。随后,充钱容易退钱难、各类单车伤害事故、扫码陷阱等问题不断被爆出。共享经济在为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
就目前来看,共享经济已经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新挑战,共享经济新模式面前,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显得“捉襟见肘”。
去年7月,迫于网约车管理压力,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网约车的合法地位,并明确了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政策的空间。新政落地无疑是对鱼龙混杂的网约车行业的规范和整顿,一些不符合规定的网约车被迫退出市场,但面对持续增加的乘客,供需矛盾愈发明显。
除共享经济供需矛盾呼唤法律完善外,这一模式下的消费者权益也同样需要法律的保护。
此外,共享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社会隐形就业人口数量剧增,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并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这种非传统的雇佣劳动关系,很容易被剥离出社会保障体系的范畴,一旦雇佣劳动关系争议产生,没有相关法律保护,从业者很难维权。
共享经济领域立法已成为一种共识。立法部门应该瞄准共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抓紧研究、编纂、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和细则,调整与明确现行法律范围内的共享经济关系,对现行法律范围外的关系予以补充、完善,对滞后的法律予以修正,把每一个共享经济关系都纳入法律调整范畴,明晰矛盾的解决路径和方法,这样才能保障共享经济进入规范发展、健康发展的轨道,更好地保护各方权益。
完善规则助共享经济“优雅”前行
据媒体报道,2017年共享单车预计投放量将达2000万辆,这些自行车报废之后,会产生近30万吨废金属,相当于5艘航空母舰结构钢的重量。
生产投放热火朝天,报废回收尚无良策,做好发展中的后续工作还须再用力。
共享经济的初衷,在于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业内人士指出,为了促进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很有必要在需求侧和供给侧给双方立规矩。
对于需求侧,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特别是第三方信用体系的建设,不仅能有效规范各方行为,也有助于培养用户累积个人信用的意识。
信用是市场的基础。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共享公司已经和第三方征信平台合作,基于个人信用提供免押金服务。一家共享雨伞公司,本来一把雨伞需要20元的押金。但是如果某信用平台信用积分达到650分,即可免除押金。
在供给侧,政府要加强对服务提供商的监管,填补监管漏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目前,在政府监管层面,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以共享单车为例,4月份,北京市交通委公布《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向社会征求意见。该意见对涉及的政府和企业及承租人的各方责任、企业规范经营与管理、停放秩序与规定、监管与违规处罚、集中停放区域车位扩容、有序健康发展等方面,予以了明确和规范。
人们在享受共享经济带来的方便和舒适的同时,也将可能造成的损害降到最小。有了规则的约束,共享经济前行的姿势将会更加“优雅”。
文明共享,打造城市亮丽风景
■古 迪
手机“扫一扫”,就能轻松出行。随着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共享单车已成为城市低碳生活的“香饽饽”。然而,这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却遭遇文明的尴尬:单车被停进了小区、公司、自家地下车库,二维码被恶意破坏,有些单车甚至被运到了几十公里之外。
共享经济发展如同一面镜子。本来,大到汽车的分时租赁、自行车的共享,小到果壳分答、知乎live等“一个观点”、一个技能的知识分享,再到物流返程空车、空转工厂生产线的分享平台,技术正让闲置在各个领域的资产被“用起来”,其广泛的交换使用增加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不承想,信用的困境,却让一些分享经济平台企业缺乏基本的生存保障;公德的缺失,让提供分享的商家只能提出“经济惩罚”的原则。以经济规则倒逼公共道德的“自觉”,我们离分享文明还有多远?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此前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显示,去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万亿元,保守估计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总人数超过5亿。报告预测,未来5年我国分享经济增长年均速度将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占我国GDP的比重将达到10%以上。
庞大的市场规模,呼唤有效的监管。我们常说,政府的监管是一只“有形的手”。在遏制共享单车乱象这一问题上,职能部门的有效治理的确是重要一环。一方面,对于单车的使用与存放需要作出科学筹划,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需要加强规范引导,防止因盲目抢占市场而导致恶性竞争。综合治理、多管齐下,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切实转化为促进有序市场建设的具体行动。
对于企业而言,从市场获利本无可厚非。但一切关系民生的市场行为,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以服务大众、方便生活为基础。随着共享经济逐渐得到社会认可,一些企业缺乏创新、盲目跟风,打起了市场争夺战。一夜之间,各大城市成为“单车王国”,一辆辆单车如雨后春笋“长”在大街小巷。殊不知,规模扩张的“虚火”背后,却留下市场秩序混乱、企业形象受损的后遗症。其实,优质服务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在目前的共享单车运营体系中,企业更应该做的是根据用户需求,不断改进、升级服务,以不断提升的服务水平,赢得用户信赖、市场口碑,这才是根本之选。
当然,共享单车若想行稳致远,也需要社会公德做支撑。夯实共享的道德基石,不仅需要每个公民自觉增强规则意识,更需要用制度守住规则。不但要加快诚信机制建设,对恶意乱停、滥用、损毁、盗窃单车等行为,将租车人纳入失信黑名单,还要加强公民自律,引导正确的道德风尚,对守信者和失信者奖罚分明。
总之,通过共享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件好事。在面对类似共享单车这样的新生事物时,期待更多的人心存爱惜,严守规则,让公共文明和契约精神不断得以提升。只有这样,我们的共享单车才能行得更远,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