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当前,军队“脖子以下”改革已向纵深推进。我想起了一句话:“改革已经不是态度,而是一次远行。”
军改在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完成对体制重塑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触及一些官兵的个人利益。改革调整之后,有的老战友、老同事要分流,中断了相互之间的旧有熟悉,业已习惯的工作方式有时也不再适用;有的刚成家,孩子刚上学,就要举家搬迁,重新面临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有的在老单位、老岗位工作得如鱼得水,而今可能换了新单位、干不了老本行,又要学新本领等等。
人生的弯道,需要思想的弯道来引领;军队发展的弯道,需要全军官兵的同心协力,才能实现顺利超车。改革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先行者,当下这代官兵正处在改革的潮头。纵观古今,横看国际国内,但凡改革,莫不是经历风雨洗礼,坚定探索。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推动落实必定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观望等待,还是行而必坚?答案很简单也很明确,那就是必须选择后者。无论是实现强军目标还是走好改革之路,坐而论道都是不行的,必须始终都要想一想,适应未来作战需求的本领练足了没有,未来战争作战机理如何,组织指挥怎么干?等等。梳理一下,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
首先要看自身能力素质够不够。未来战争需要复合型人才,战场环境更加复杂,高科技手段更加广泛应用,一系列新特征都需要官兵具备现代战争所必需的高科技知识、高效的作战组织指挥能力等。军队改革无论改到什么程度,到达什么阶段,个人素质都是立身之本。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海军章程》。当时的主要军舰大小共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当时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可是,这支舰队由于作战思想落后,虽经变革,也空有其数之众、体量之大,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因此,人的因素还是制胜之基。改革之际,人才培养更需加强,必须在抓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转化为底层自觉,牢固树立本领恐慌意识。无论改革进行到何种阶段,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一刻也不能耽误。
其次要看作战样式灵不灵。军人生来为战胜。研究战争,模拟战争,才能为胜战做准备。作战样式管不管用,是一个值得官兵广泛思考的问题,如何解决更是各级的责任。在军改中,难免会出现隶属关系捋顺、保障供给磨合等过渡期。作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必须把这种过渡期缩到最短。世界形势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可用以前的情况度测今天的样式。因此,必须瞄准对手,瞄准世界军事前沿练战法,万不可等待观望、坐井观天,错过最佳发展期。不要忘了,中国军队在改革,外国军队也没闲着。比如,美军也一直十分注重通过改革,推动军队向精干、联合、多能、高效方向发展,他们尤其注重发挥军队的整体功能,提高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以确保其世界军事强国的地位。
再次要看适应未来体系重塑的招数多不多。改革的方向很明确,需要大家有足够多的适应能力。一支部队交给大家,一件武器交给大家,如何协同,怎么调配,如何更好地发挥效能?这些必须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未来,必须充满想象,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去办事。体制机制变了,随之而来的管理方式和带兵打仗的方式也要变化,思想必须随之改变。这些变化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必须殚精竭虑,马不停蹄,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改革面前,千万不能有坐等心态。走在强军路上,唯有责无旁贷、奋发进取,才能不辱使命,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本文系钧正平工作室原创;作者:鄢正华;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