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950年初,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俱兴。此刻,在大洋彼岸的一个25岁的青年科学家在纽约《留美学生通讯》上发表了《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同学们:
是我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时候了。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人民政府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声召唤我们,北京电台也发出了号召同学回国的呼声。人民政府在欢迎和招待回国的留学生。同学们,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的呢?还有什么可以迟疑的呢?我们还在这里彷徨做什么?同学们,我们都是在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20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是的,我们该赶快回去了。
……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随后,他拒绝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ECA)的救济金,毅然告别女友取道香港回国。
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数以千计的海外学子开始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怀抱。
信的后面附上了52名中国留学生的签名。
他之后60余年的人生,全部献给了脚下的这片深爱着的故土。
他被称为
在两弹的研制中,他被誉为“科技众帅之帅”
他说:我这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他的一生满载传奇和荣耀……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朱光亚。
【致敬】2011年的今天,朱光亚逝世。
回望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和朱光亚一样,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掀起了归国潮,向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
■
■
■
50多年前,他们冲破阻力、克服困难,回来报效祖国的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没有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我国的许多重大科技项目可能要推迟若干年才能完成。正是有了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我们才有了“两弹一星”这样在我们中华民族史册上光彩夺目的一页,才有了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座又一座令世人为之惊叹的丰碑。
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今天,当“朱光亚”星从我们头顶划过时,我们应该抬头仰望,我们应该想起老一辈科学家们那一幅幅鲜活的面孔,那一颗颗充满热血的心。
我们更应该低头看看脚下——自己的青春是否无愧于这片被星空耀得光亮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