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图:解放军报记者 穆瑞林;
视频:八一电视
梁蓬飞、李鹏、钱宗阳、张圣涛、周小敏等;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向“脖子以下”推进,在这座大院工作、生活过的军人和军嫂们,又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一道人生的大选择题。
军令如山!2015年12月27日,陆军第27集团军机关离开了驻守46年的石家庄营区,移防到山西太原,成为全军首个因改革而调整部署的军级单位。
丈夫如山!对于依然留守在营院里的军嫂们来说,她们所依靠的那座山离开了。虽然她们有委屈、有不舍,但她们用军嫂特有的坚韧与温情撑起了家、撑起了一片天。
正月里,记者来到石家庄,采访了10位可亲、可敬,勇敢、贤惠的军嫂。
军嫂王菲父母过世早,丈夫吴健是她的依靠。吴健工作忙,很少回家,生活的重担压在她一个人的肩膀上。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拎着柴米油盐,这样的生活状态就是王菲留给大家的印象。苦吗?她说不觉得,她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军人的家庭好多都是这样,由于工作忙,陪伴家人的时间少,孩子总是会和妈妈更亲近一些。
有了儿子的陪伴,丈夫不在家时,王菲也有一个情感的寄托。
△“爸爸,你在干嘛呢?我想你了,你能来我们家住两天吗?”
这是一个才2岁的孩子跟军人老爸的通话内容。军嫂王菲告诉他:“爸爸在忙工作,在保护我们。”于是,他的世界里有了一个英雄爸爸。爸爸回家了,他兴奋地对妈妈说:“我高兴!”可是每次与爸爸见面又是那么怯生生……
曹建萍是集团军后勤部直政处处长张杰的妻子,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和照顾孩子,她辞去了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妈妈。
曹建萍从丈夫以前的办公楼前走过,心中五味杂陈。
集团军司令部侦察处处长梁明道的妻子冯雪,孩子和婆婆的起居、饮食都要她来照顾。
冯雪照顾年迈的婆婆。
把丈夫的军帽放在车上,看见军帽,就觉得丈夫在身边。
“爸爸去哪了?”集团军政治部干事杜一飞的妻子郝静坤和女儿杜安琪经常在地图上找爸爸。部队移防一年多,5岁的女儿已经能认识地图上好多地方。杜一飞开玩笑说,女儿以后当兵的话军事地形学肯定差不了。
“家里一切有我,只要他能安心工作,我就觉得非常值得。”军嫂郝静坤说。
△杜一飞与爱人郝静坤的爱情故事
他们是高中同学,因为互相欣赏走到了一起,从此,她却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个人照顾孩子,一个人伺候父母,一个人担起生活的重任……
集团军后勤部助理员王强的妻子李康是一位乐观的人,丈夫远在外地,她会把家归置的井井有条。“军功章上不是也有我的一半嘛。”李康笑着说。
集团军司令部参谋武志远休假回家,陪女儿一起开心玩耍。
妻子刘艳美却有些酸楚,她太想让丈夫多陪陪孩子了。
休假的爸爸要返营了,女儿缠着他不让走。
集团军装备部助理员王亚宁的妻子戚素文在采访时几度哽咽。
王亚宁的妻子戚素文在火车站送行。他们俩是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就没有分开过。部队移防后,他们开始了两地生活。
丈夫不在家,生活还得继续,妻子们也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坚强。
集团军政治部纪检处处长柴龙军的妻子王春宽到学校接孩子。
王春宽陪着孩子去上辅导班。
妻子王春宽包揽了所有家务。
集团军装备部装甲装备处处长姚晓红的妻子王海青在练习书法。部队移防后,家里变得空荡荡的。“练字可以静心,也可以抒发情感。”王海青说。
姚晓红一家被评为河北省“情系国防好家庭”。
结婚8年,集团军后勤部助理员袁宗仪的妻子张静和丈夫长期分居两地,就在她准备办理随军并调动工作的当口,丈夫又移防了,向来坚强的她心里有时也充满了委屈。
张静在阳台晾晒衣物。
女儿袁悦涵是妈妈的小帮手。
军嫂张静和孩子一起整理房间。袁宗仪去年荣立二等功,这是妻子张静最感到骄傲的事。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对于军嫂来说,军人是他们永远的依靠,对于军人来说,军队是他们永远的牵挂。面对改革大潮,这里的军人和军嫂们坚信:改革必成、强军可期。
部队移防了,丈夫离开了,军嫂们用他们的坚韧和温情撑起了这座钢铁的营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