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上甘岭”:这是我在老山阵地上留下的唯一的一张阵地照。
1986年的春节刚过,报社就派我去老山前线值班。那时,部队在轮战,军报记者也去老山前线轮流值班。
前线记者组由我和老记者徐文良搭档。亦师亦友的老徐,在老山前线出生入死已经有好几年的经历了,而我却是一个成为军事记者不到半年的愣头青。庆幸的是我遇到一个有相当战场经验的老军事记者。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随挂着光荣弹的战士进入前线阵地,第一次在猫耳洞里度过的那个不眠之夜,第一次在阵地前目睹敌人的炮弹在眼前爆炸,第一次在阵地上触摸被鲜血染红的土地,第一次在阵地上仔细端详握在手中仍在发烫的弹片,第一次见到了十几个战士抬了足有一天才抬下阵地的重伤员,第一次路过烈士遗体清洗站时落下的眼泪……
这是一段难于忘怀的青春记忆,也是共和国发展前行的“青春记忆”。
老记徐文良在纪念军报创刊60周年时,写了这么一段文字:采写《老山记得他们》时,我和战友范江怀在前往老山主峰一线阵地途中,被一阵阵炮弹炸得躲在猫耳洞里,经历了两小时地动山摇的震动、撕心扯肺的轰炸,完成了又一次对战争、对军人的认识,受到了又一次军事记者的职业洗礼。我和江怀将一批虽有战功却没有军功章的官兵事迹搬上军报一版头条,为这些无名英雄“颁发”了一枚最大的“军功章”。
在2月17日这令人难于忘怀的日子里,所有的文字和图片都难于诠释当年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但愿,记忆能成为我们永久的纪念。
这是在云南前线指挥所的合影。从左到右:司机、牟健为、朱苏进、徐文良、我、记者组司机小康。
和作家朱苏进(右一)、新华社记者王安在前指记者组板房留影。
那时老山的交通极为不便,也没有军用直升机,后送伤员一般就用身后的直升机。
落水洞:在曼棍洞指挥所前与朱苏进、徐文良合影。
在越南的老街见不到人影,河口的街道上也很清静。
连接中越两国的桥梁被炸塌。左边是越南的老街,右边是我国的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