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来源:解放军报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向导。找准问题,就找到了突破口。联合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军事文化形态,其建设过程有很多新的特点规律,也有不少新的目标指向。只有对其中可能遇到的矛盾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少走弯路。今天,我们刊发这篇文章,就是希望尽可能梳理其中主要的矛盾问题,以期为下一步的讨论同现实联系更加紧密、推动联合文化建设迈入更具操作性的阶段,提供参考。
——编
联战先联指,联指先联心。推进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建设应该从联合文化层面找准问题、解决问题,而打造我军特色的联合文化,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这既是军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也是军事文化自立、文化自强的时代要求。打造富有我军特色、彰显强军精神、支撑打赢制胜的联合文化,如下六个问题应该认真研究并解决好。
(一)定位准,才能方向明
联合文化既不同于社会文化,也不同于一般军事文化,而是着眼引领支撑联合作战而培育的新型战斗文化。我军联合文化建设,是在联合作战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相对薄弱条件下进行的。在起始阶段,明确定位,搞清楚我军联合文化建设从什么样的起点出发、朝什么方向发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事关联合文化建设成败。
近年来,学术界、部队作了不少有益探索,但仍觉有些定位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比如,在时代定位上,对信息化战争赋予战斗文化的时代内涵把握问题,是不是充分认识到,联合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讲团结、讲合成、讲协同的军事文化,而是与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相适应的崭新文化,是我军战斗文化的新形态;在原点定位上,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新起点的把握问题,是不是充分认识到,这次改革不仅要实现军队组织形态的系统重塑,而且要实现基于联合作战的文化重塑,或者说这次改革离不开联合文化推动并最终完成于军事文化的转型;在目标定位上,对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文化意蕴问题,是不是充分认识到,为强军兴军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文化支撑,不仅要巩固传统的政治优势、精神优势,还要打造新的技术优势、制度优势,建设“政治—精神—技术—制度”互补的复合型联合文化。定位准,才能方向明。联合文化建设只有先解决好定位问题,才能少走弯路,谋求事半功倍之效。
(二)深植“无联不胜”的价值观
联合文化的内核是联合价值观,最根本的是确立“联合制胜”的价值取向。素来崇尚技术的美军,在总结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失败教训后,开始重视精神因素的作用。美军建设联合文化的重要初衷,就是以联合价值观化解军种冲突、弥合军种缝隙。美军颁布联合出版物强调,“联合部队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组织机构”,并要求联合部队所有成员遵守联合价值观,因为“联合价值观体现了对联合作战的态度,能够在协同中扩大个人行动的效果”。
我军是党缔造和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有着听党指挥的政治优势、顾全大局的思想优势、三军同源的组织优势、集中统一的指挥优势、团结协作的传统优势,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和克服那些军种壁垒、军种倾轧现象,但也要注重破除军兵种利益固化的藩篱,倡导与联合作战相适应的价值追求。这次改革顺应现代战争信息主导、体系对抗大势,改变以往注重要素、平台、单元建设为主的发展模式,强化体系建设思想,对军兵种结构作了较大调整,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军长期以来陆战型、国土防御型的力量结构,同时也意味着军兵种利益格局和价值观念的重塑。
合编不易,合心合力更难。联合文化建设必须着力解决联合价值观内核不够彰显问题,引导官兵深植“无战不联”“无联不胜”的价值理念,强化鼓励联合、促进联合、深化联合的内在动因,彻底摒弃任何“老大哥”观念,不搞“条块分割”,不争谁大谁小、谁主谁次。否则,就可能出现“形联神不联”“人合心不合”现象,改革就会步履维艰,联合文化也难以形成和发展。
(三)创新联合知识体系
联合作战理论和联合知识为联合作战提供智力支撑,是联合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军多年没有打仗,在联合作战历史智慧、联合作战力量建设、联合作战训练演习、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联合作战武器装备等方面缺少直接经验积累,联合作战理论研究和联合知识创新总体比较薄弱。培育联合文化需要防止陷入两个极端,一是因为我军缺少联合作战实践而丧失信心,二是因为我军过去的辉煌战绩和文化优势而固步自封。
当前我军联合文化建设,亟需在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符合现代战争规律的先进作战理论体系上求突破,在用联合知识武装全军官兵上求突破。为此,既不能空泛议论,也不能急于求成,切忌“拿来主义”或“穿新鞋走老路”。如果不能立足我军实际、把握时代要求,不能把发挥我军优势与借鉴外军经验结合起来,联合作战理论创新、联合知识体系构建和普及都难以尽快取得大的进展,联合文化也就难免徒有其表,其引领、支撑作用也就难以发挥。
(四)向联合思维方式转型
信息时代,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唯有具备联合视野、联合意识、联合思维才能运筹帷幄、联合制胜。推动官兵思维方式向联合思维转型,使全军形成思联、谋联、善联的思想自觉,正是联合文化的精髓。培育联合文化,需要克服阻碍联合的消极落后思维羁绊。美军在构建联合文化之初,曾遭遇军种思维的激烈反对。美军联合部队指挥中心David T. Fautua就曾质疑:“过多地提倡联合文化是否会压制甚至消灭军种文化,是否会因形成从众思维而降低各军种部队的作战效能。”美国国防大学第七任校长Paul G. Cerjan撰文回应,联合文化是对军种文化进行调和,减少联合行动中的摩擦,灵活平衡、良性竞争的军种文化才是联合文化的真谛。
目前,我军虽没有当年美军那样严重的军种思维,但也要防止过于强调军种特殊性、军兵种“各自为政”、战略方向“独立作战”的思维倾向。此外,完全否定军种文化独特性的“同质思维”,就军事思考军事的单纯军事观点等,其消极影响也不能忽视。培育联合文化的过程,必然是思维方式破旧立新的过程。只有彻底走出影响联合的思维误区,形成强烈的联合意识、深厚的联合情感和高度的联合自觉,使联合思维在全军牢固立起来,联合文化才能根深叶茂。
(五)把“联”上升为法
联合法规制度既是联合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有力保障。从外军经验教训看,联合文化初建阶段,往往阻力重重,法治力量的规范和强制作用极为重要。俄军在“新面貌”军事改革中,注重吸收各部门、各类人员参与联合研究,期间众说纷纭、争论激烈,甚至有的高级军官因强烈反对而被解职,但由此确保了联合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俄军集中力量编撰、颁布的新一代条令、大纲、教程、标准汇编等,使俄军改革和联合作战能力建设得以强势推进。
目前,我们应高度重视联合作战条令、联合战役纲要、联合训练大纲等法规制度健全完善问题。通过强化法治这一基本方式,把“联”上升为法,努力构建结构完整、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的联合作战法规制度体系,依法而联、依法促联,以法治精神引领联合文化培育,推进联合作战能力建设。
(六)亟待建立科学评估检验评估,是决定联合文化建设能否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环。联合文化因联合作战而存,为联合作战而育,最终也只能由联合作战实践来检验。衡量联合文化建设成效,不能看口号喊得响不响、常识记得牢不牢、经验总结得好不好,其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就是战斗力标准。这种战斗力不是旧质战斗力,而是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
我军联合文化建设在评估标准上逐步走出自我设计、自我循环、自我检验的窠臼,树立了聚焦实战、服务实战的导向。不过,在与联合指挥机制无缝链接上,在倡导“联合制胜”的价值取向上,在衡量官兵联合知识、联合素质上,在检验合编合力合心上等,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还相对缺乏,在查找联的力量短板、联的机制软肋、联的渠道梗阻点等方面还缺乏刚性的措施,这都可能影响联合文化建设评估的客观性、精准性。因此,健全完善评估标准体系,使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体系评估与要素评估相结合,以科学评估推动联合文化培育、促进联合作战能力建设,也是联合文化建设亟需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