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历中国军队冬训:雪战“钢锯岭”

(2017-01-24 06:56:42)
标签:

杂谈

​来源:解放军报

亲历中国军队冬训:雪战“钢锯岭”

http://www.81.cn/jfjbmap/attachment/1/1/2017-01/24/05/res01_attpic_brief.jpg

近期热播的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源自真人真事:卫生兵斯蒙德·道斯一个人救出75名负伤战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传奇。

巧合的是,在第16集团军某旅冬训场上,上演了这样一幕精彩的故事:八连九班下士申恒力一个人消灭52名“敌人”,守住了阵地。

一个是救人,一个是歼敌。官兵们说:两人的举动虽不相同,但都得直面战斗的残酷与惨烈,都用一己之力完成了不可思议的任务。

上个月下旬,该旅与友邻某旅展开冬季山林地通道夺控要点对抗演练。申恒力所在的九班,在连的编成内,负责某山岭西南侧防御。考虑到西南侧岭高坡陡、林木交错,不利于装甲装备通行,八连将防御重心放在了山岭正面,只安排了九班在这里防御。

没想到,“敌人”兵行险招,恰恰把主要进攻方向选在了这里。那天清晨,战斗打响后,九班班长唐吉东从望远镜里发现,120多名步兵在1辆坦克、1辆装甲车和2辆步战车的掩护下,向他们发起进攻。

怎么办?唐班长当机立断,一边上报敌情,一边呼叫火力支援,并指挥唯一一台装甲车向“敌”发起攻击。战车弹药耗尽、遭到战损后,他机智地用装甲车堵住“敌”坦克进攻的必由之路。

尽管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可面对10多倍于己的“敌人”,坏消息仍不断传来:战车3名乘员“牺牲”,班用轻机枪被毁……激战两个小时后,全班只剩下载员申恒力一支步枪可用。

一把枪能守得住重兵进攻的阵地吗?听到消息,各级指挥员的心一下子都提到了嗓子眼。当时,附近的兵力被“敌人”死死拖住,通道又被封锁,根本没法派人增援。危急关头,申恒力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把阵地守住!”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他一个人竟然与近百名“敌人”激战了4个多小时,不仅击毙52名“敌人”,而且有效引导火力展开反击,硬生生守住了阵地。

中午11时30分,对抗演练结束。当满脸泥痕的申恒力“活着”出现在官兵面前时,大家欢呼着将他抛到空中。这一战绩迅速传遍全旅,也传到了导演部。大家都说,这是现代版的雪战“钢锯岭”。

亲历中国军队冬训:雪战“钢锯岭”

​1∶52的“战地解读”

这些天,下士申恒力一个人歼灭52名“敌人”的故事,在冬训场广为流传。津津乐道之余,有的官兵也心有疑问:“1∶52的战绩,他究竟是怎么创造的?”

记者一路跟随九班冬训,零距离听他们讲述这场战斗的种种细节,找到了关键所在。

关键之一:充分的准备

构筑掩体3次“返工”,凌晨两点还在“跑位”熟悉路线

“任何一场战斗的胜利,都不是误打误撞的。”迎着凛冽的寒风急行军,申恒力对记者说。

大战前一天,九班接到前往某山岭西南侧构筑防御工事的命令。下午3点多到达现场后,他们立即分头挑选工事构筑点,挥镐砸钎挖掩体。当时气温已接近-30℃,地面冻得跟石头一样硬,挖起来格外费劲。

班长唐吉东带领大家手持钢钎、铁锹,你刨我砸,干得热火朝天。奋战3个多小时,好不容易刨开冻土层,挖出了掩体,却被前来检查的营长刘锐当场叫停。理由是:掩体位置选得不合理,不符合实战要求。

时间紧迫。在刘营长指点下,战士们重新选点,再次挖掘。这一干又是近2个小时,眼瞅着工事又见雏形,可没想到意外情况又发生了:他们发现了“敌”侦察兵的身影。

是接着挖还是换地点?当时,汗水早已浸透棉袄,不少人手上磨出了血泡。大家态度一致:构筑掩体是为了战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现在掩体位置已经暴露,如果继续挖掘,无异于自掘坟墓。

另选地点后,战士们一直挖到夜里12点多,11个掩体才构筑完毕。这下该好好休息了吧,可班长唐吉东提出:挖好的掩体不熟悉不行,没时间构筑交通壕,我们必须熟悉进攻和撤退路线。

于是,他们逐一熟悉路线,跑多少步到下一个掩体,中间哪有掩护的坑、包、坎,哪儿能迂回到别的掩体……他们一直熟悉到凌晨两点。

战前准备越充分,战斗进行越顺利。申恒力告诉记者:这次战斗能取得胜利,多亏了掩体构筑科学合理,多亏了对撤退和进攻路线了如指掌。一次战斗中,申恒力一头栽进了雪堆里,眼睛被雪糊住。危急时刻,他闭着眼睛就跑到了最近的一个山包后面,不仅及时清理了脸上的积雪,还击毙了两个“敌人”。

关键之二:坚定的信念

人是被逼出来的,战斗力也是被逼出来的

4个小时的战斗看似不长,可每一分钟都让申恒力刻骨铭心。如今再次回忆,他最深的感受是:胜利离不开信念的支撑!

“只剩下我的一支步枪后,要说没有一丝慌乱是不可能的。”但申恒力很快镇定下来:手中这支枪必须发挥最大作用,才能守住整个阵地。

他决定快速机动,在11个掩体间运动歼“敌”。

事实证明,这一战术确实正确。申恒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敌人”很难发现他的踪影。可趟着厚厚的积雪在各掩体之间飞奔,中途还要巧妙利用地形隐蔽,申恒力的体力消耗很快。

“再累我都告诉自己:阵地绝不能丢!”申恒力告诉记者,短短500米雪路,在反复拉锯的攻守中,他来来回回跑了不下20趟,汗水把棉衣棉裤都浸透了。

“更难的是隐蔽。”小申说,密集的火力压得人抬不起头,他只能在厚厚的积雪中匍匐前进,经常用脸破雪开路。

在积雪中匍匐,无论领口、袖口如何扎紧,也挡不住雪往里灌。贴近肉的地方,雪化成水往里渗,水又把临近的雪冻成冰,一直贴着皮肤,冻得火辣辣的痛。

可越是这样,他越是不敢动。“敌人”很可能已经冲到他身边,稍不留神就会暴露。“身体冷还能坚持,手指冻得没法射击才最难受。”申恒力告诉记者,在雪地上潜伏二三十分钟后,手指冻得钻心的疼,根本弯曲不了。他用准星锁定好几个“敌人”,可就是扣不动扳机。

战机稍纵即逝!情急之下,他把手插进裤裆取暖才解决问题。

趴在雪地上,他感觉时间就像被冻住了一样漫长。“必须守住阵地。”靠着坚定的信念,申恒力硬是打了一场漂亮的雪战“钢锯岭”之战。

关键之三:灵活的战术

打仗得带着“脑子”,我们要像地鼠那样让敌人落不准锤

激战了近4个小时,上百名“敌人”愣是没锁定申恒力的身影。

“因为我们战术灵活!”四级军士长甄志强一语道出奥秘所在:不能以力破局,便要以巧取胜。

战斗刚开始,“敌人”就遭到重创。为什么?因为他们几次侦察都没能发现我们。甄志强告诉记者,我们构筑好掩体后,每个人都退着走,用树枝把雪地上的脚印扫平。

“敌”无人侦察机前来侦察时,6名战士两两结对靠拢,利用单兵卧姿掩体,互相往身上泼雪伪装。九班阵地上一片洁白,根本看不到人影。

最让“敌人”没想到的是,等到他们重兵集结,开始往山上进攻时,申恒力和战友竟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往后退,反而迎着“敌人”前出。结果,“敌人”在他潜伏的雪堆旁冲过,申恒力却忽然在背后射击。

“打仗得带着‘脑子’,我们要像地鼠那样,让敌人始终落不准锤。”在近4个小时的激战中,申恒力忽左忽右、神出鬼没,让兵力众多的“敌人”有劲使不出,直瞪眼干着急。

一次,3名“敌人”休整后绕到左侧展开搜索进攻。申恒力想到连长平时对他说的话:敌强我弱时,要么隐蔽,要么果断出击,但要枪枪致命,不留“活口”。

“左边一个,右边两个。”申恒力屏住呼吸,直到能看清“敌人”领口军衔时才一跃而起,以跪姿打出三个点射,准确击毙3名“敌人”。

关键之四:默契的配合

5名战友为掩护他全部“牺牲”,胜利来自整个九班

“没有战友的配合,我不可能守住阵地。”申恒力激动地说,这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应该说,创造1∶52战绩的,是我们整个九班。

“敌人”发起攻击后,很快判定有人前出潜伏。反回剿战斗中,下士李智、列兵盖超为了掩护枪法更准的下士申恒力先后“牺牲”。

战斗最激烈时,申恒力冒险前出,结果暴露了行踪,10多个“敌人”迅速向他围了过来。40米、35米……听着“敌人”踩在积雪上的“嘎吱、嘎吱”声,申恒力的心提到嗓子眼。这时跳出去,绝无生还可能。怎么办?

距离“敌人”最近的唐吉东为了引开敌人,情急之下使劲踹身旁的大树。申恒力知道,唐吉东的子弹已经打光,这时候他跳出来,就是想引开“敌人”、掩护自己。结果,唐吉东被打得冒起了黑烟。

如果说唐吉东的故意暴露有急中生智的成分,那下士赵兴佳的雪中狂奔,则完全是舍命救援。

第一轮进攻后,吃了亏的“敌人”凭借火力优势开始稳扎稳打,清剿式步步推进。

“必须打乱他们阵脚,不能让他们合围。”曾在集团军5公里越野创破纪录比武中夺魁的赵兴佳冲出来,在工事、树坑、雪包等掩体中作“S”形穿插,吸引了“敌人”大批火力。原本的合围之势,硬是被赵兴家拉成了一字长蛇。申恒力趁机变换阵地持续射击,又有五六个“敌人”被他击中。

战斗在继续,“牺牲”也在继续。受伤的装甲车射手张发稳,用战损的炮管为战友指示“敌人”方位……

“5名战友为掩护我全部‘牺牲’。”申恒力激动地说,“我虽然创造了1∶52的战绩,并最终守住了阵地,可他们才是制胜的关键!”


冬训场上岂止风雪骤

■ 周猛

亲历中国军队冬训:雪战“钢锯岭”

​我们常说,一滴水里见太阳。其实,一片雪花也能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冬训场上这则雪战“钢锯岭”的故事,就如同一片晶莹的雪花,映射出我军实战化训练正在迈出的坚实步伐。

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从来都是阻碍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拦路虎”。有数据显示,当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以下时,部队整体的作战效能将下降40%,古人因此有“六腊不兴兵”之说。我军冬训一度停留在适应性训练的低层次水平,“顶风冒雪走一路,风餐露宿住两宿”,就是官兵对过去冬训的形象描述。

战鼓铮铮,冬季战场上岂止风雪骤?适应战场只是打赢未来战争的第一步。近年来,我军大力推进实战化训练。走上冬训场的官兵越练越明白,他们的对手不是严寒,而是敌人。跨过严寒这道坎瞄着对手练,才能练出合格的指战员;敢于把恶劣天候当成“淬剑炉”,善于把危局、险局、难局当成“磨刀石”,打赢下一场战争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恩格斯曾说,人们酷肖他的时代,远胜于酷肖他们的生身父母。八连九班冬训场上的这次战斗,打出了硝烟味,打出了实战味,也打出了一股特有的“精气神儿”。我们离打仗有多近?离打赢又有多远?身处改革强军的大时代,我们每一个军人的心头都应当回荡这样的问号,用有力的行动作出响亮的回答:让实战化练兵的“暴风雪”来得猛烈些,更猛烈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