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维和出征离开祖国怀抱,“吃的习不习惯,住的适不适应”成为每名中国维和军人和军属关心的话题。异国他乡肯定不易,但是从国内带来的“中国味道”,足以调剂胃口。今天,中国军网就结合亲人们关注的话题,说一说“UN城里的中国味道”。
走出国门,才真切感受到中国饭菜的可口;执勤口渴时,才深深体会到中国“凉白开”的甘甜。在任务区执行维和行动,咱们的“蓝盔勇士”可以按照联合国统一规定领取到给养物资,但是再好的东西吃不习惯也难以下咽。为此,炊事班的大厨们想尽办法做出“中国味道”,确保战友们吃好喝好。
主食花样调配,保证填饱肚子
国内空运和海运的米面有限,吃中国粮食得过节时和调剂时才能启用,这一点战友们都能理解。泰国香米是联合国供应的主食之一,米粒细长、口味干涩,没有中国大米香甜。为此,炊事班把一部分蒸好的米饭冷却后,做成“蛋炒饭”“酱油炒饭”等,放足调料找回中国味道。当地的“法棍”面包以冷存状态下发,口感不如国内面粉做的香甜。为弥补这一缺陷,炊事班把新鲜的面包放进蒸屉加温,蒸好的外国面包变得可口。同时,还用国外面粉蒸馒头、擀面条,做到主食类别互换调整。
副食荤素搭配,顿顿保证开胃
“四菜一汤”是在国内营区最正常的副食保障标准,逢年过节还会在菜的种类上翻一番。但是,在异国他乡的维和战场,维和官兵们得根据联合国下发的给养蔬菜和肉类的数量、质量,参考实际环境调整副食搭配。例如,马里加奥地处撒哈拉大沙漠地带,地表温度最高在50℃左右,青菜的生产和储运难度较大,所以洋葱、地瓜、土豆和茄子是主要蔬菜,青菜类基本没有。羊肉汤、烤羊肉、土豆炖牛肉等菜品成为餐桌上的主要副食。为调剂口味,战友们在各自中队营区内开垦了小菜园,播撒下生菜、白菜、青椒、香菜等的种子后,细心的料理定会换来绿油油的收成,到时候又可以改善伙食了。
小菜自行调配,怀念家乡口味
“老干妈”“小榨菜”“橄榄菜”等瓶装和罐装的“中国味道”,现如今在维和任务区已经成为“稀罕物”。现在如果哪个班级的餐桌上有国内的小咸菜和罐头,说明这个班级在打包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在规定的空间里带足了“私货”,有效缓解了“嘴巴”的思乡情绪。说实话,在国内并不喜欢吃类似的咸菜、酱菜,可是在维和任务区吃着感觉还真有家乡的味道。或许是在国外,那包装上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吸引着我;也可能是在餐桌上,战友津津有味吃着正香的表情诱惑着我,反正我吃着瓶瓶罐罐里的“中国味道”,马上能品出家乡的味道,我想这姑且可以算是一种家国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