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暴雨肆虐,挡不住他们前进的脚步;洪流阻隔,击不退他们拼搏的身躯……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他们不畏艰险、连续作战,奏响了一曲赤诚为民的时代壮歌。
他们是武警交通八支队。
这是一支全域机动、抢险保通、多能一体、高效救援的队伍。“忠诚如磐石,抢险作柱石,奉献当路石,意志胜金石”是他们用行动和心血凝练出来的“四石”精神。
这是一支被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誉为“灾后抢修抢通和恢复重建的定海神针”的英雄队伍。
★危难时刻,闻令出击千里驰援
台风“莫兰蒂”造成的伤害尚未痊愈,9月28日,台风“鲇鱼”又来势凶猛。
两次台风的叠加,德化县,这个位于东南一隅的山区小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南埕镇通往塔兜村、枣坑村损毁道路10余公里,多处大规模塌方,最大塌方体达15万立方;水口镇通往承泽、毛厝、梨坑、昆坂、榜上五个村庄道路中断。
交通阻断,断水断电,断网络断通讯……两镇7个村庄已成“孤岛”,600人受困。
南埕告急!水口告急!
危难时刻,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向刚从厦门抢险救灾中归来,尚未休整的武警交通八支队发函,请求出动兵力、机械紧急驰援德化灾区。
生命的呼唤,就是进军的指令。才下火线,又上前线。
疲惫的身体来不及休息与恢复;与家人来不及告别,对要来探亲的妻子也来不及解释就让她先退掉机票……
驰援灾区,刻不容缓。
12点20分,接到命令。
13点30分,120名武警交通部队官兵携带40余台(套)大型机械从北京,合肥,福州三个方向同时出发。
18点10分,抵达灾区。
暴雨,如注。道路塌方、房屋倒塌、泥石流肆虐……从“孤岛”陆续有险情灾情传来。灾民的危急牵动着大家的心。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一场人力与大自然的赛跑与较量。
顾不上喝一口水,救援部队到达现场后,立即与当地政府组成联合抢险小组,派出侦察组了解受灾情况,初步确定救援方案。
9月29日,两个救援小组分别从南埕、水口两个方向同时展开作业,争分夺秒打通“生命线”。
南塔公路15万立方的溜方路段上,是此次救援的“拦路虎”。作业面窄,只允许一台大型挖掘机作业。溜方体上,松动的巨石随时可能滚落,另一侧则是高崖深谷,崖底,石龙溪洪流滚滚。
梨坑村方向道路面目全非。滑坡、下陷、冲毁、滚石阻塞、泥泞填堵、沟壑纵横。上有水流飞泻,下临悬空万丈。
但最危险的地方,也正是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危险临身浑不怕,人民安危挂心间。
挖泥清淤、爆破清障;填埋沙袋、铺设涵管……战士们轮班上阵,不喊苦不怕累,几天几夜持续奋战,早已分不清浸湿衣裳的是泥水、雨水还是汗水,脚磨出了血泡,手划开了口子,肩磨破了皮……
4天4夜,10月3日,南埕镇南塔公路顺利抢通。
6天5夜,排除大小险情65处、清理塌方溜方82处、抢通损毁道路48公里。10月4日,水口镇通往5个“孤岛村”的路段顺利抢通。
★大爱忠诚,坚强无畏冲锋在前
路未通,受困群众的生活让武警官兵们牵肠挂肚。
一支10人小分队组成了,他们徒步给受困群众送大米、食用油以及生活必需品。卫生兵随往开展义务巡诊,送医送药。
前方没有路?我们前进的方向就是路!乡亲们在哪里,我们的路就在哪里!
10月1日,这个特殊的国庆节,小分队翻越重重大山,冒险闯过塌方区,徒步6公里,到达南埕镇枣坑村,同村民一起度过一个难忘的节日。10月2日,小分队又挺近受灾最严重的水口镇梨坑村。
李金就是这支小分队的成员之一。高烧38度多的他依然背着40多斤重的米面徒步20余公里给灾民送温暖,指导员劝他休息,他却交上了提前写好的请战书。
一大队参谋肖峰在参加这支小分队之前已跟随先前的侦查组徒步20多公里进山勘探灾情,曾在天山修路受伤做过腿部交叉韧带撕裂恢复手术的他,依然负重三进三出7个受阻村庄。
21岁的湖南小伙子邬天宇,入伍仅两年一个月。在抢通南塔公路塌方路段时,他是安全员,生命和机械的安全尽靠他的一双眼。上方,巨石随时可能滚落;下面,洪水滔滔。注视,目光一刻也不能离开,险情随时可能发生。10月6号,当又一次完成紧张的保通作业后,邬天宇忽然被一阵心绞痛击倒,医生诊断结果是其长时间高度紧张并疲劳作业所致。躺在医院里的邬天宇寝食难安,惦记着灾区,仅仅两天的短暂休养,他又一次奔赴了战场。
三中队四级警士长辛志刚的脚痛到无法站立,战友们小心翼翼帮他脱下救援战靴,却见他的双脚伤痕累累,在污水中泡了太久已溃烂。“我是党员,这点小伤不算什么,道路抢通才最重要。”辛志刚笑了笑,对身旁揪着心的中队长张泽元说。
而张泽元此时也正为错过女儿周岁生日而满心亏欠。一年365天,陪伴妻女的时间连零头都不够,面对任务,张泽元一再放弃休假。到德化后,他更是把自己铆在了救援一线,平均每天只休息3个小时。
哪里有险情就战斗在哪里,这就是人民子弟兵!
大爱面前,唯有坚强无畏、冲锋在前。
忠诚面前,唯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军民鱼水,双拥暖心情深意浓
当送粮送医小分队徒步翻山越岭,挺进梨坑村时,受困的群众心暖了,泪流了。
92岁的“老红军”黄福油望着眼前战士们鲜活可爱的身影,一遍又一遍地呢喃着,“红军又来了!”……军徽闪耀,灾难来袭,总是绿色的迷彩给灾区群众带来了信心和希望。梨坑村,距离福建省委旧址仅有数公里距离,是一个省级革命老区基点村。
看到有些受困群众愁眉不展,小分队的战士们主动和他们拉起家常,安慰他们,为老人们唱起了军歌。
村庄依然百孔千疮,大地还在悲伤哭泣。
可是,当嘹亮的军歌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再次响起,红军的精神又回来了,炽热的红色血液又滚烫了!
辛苦救援作业的是战士,拥军情暖的是老百姓。有村民来到抢险一线,奉上一杯热水,递上一个鸡蛋,送上一个水果。有村民骑着摩托车候在路边几个小时,就为等天黑将从抢通战线上下来的战士们一个个安全接回营地。小小的摩托车,一趟只能拉一位战士。那天,那个年轻的小伙子来来回回走了七趟,一趟就是五六公里的路。
热水喝进肚里,感动的泪水却从眼中涌出。这些在灾区不惧艰险、冲锋陷阵的“硬汉”们体味了家的温暖,体味了军民鱼水的情深意浓!
当全线抢通的捷报传来,守候已久的村民欢欣鼓舞,燃起鞭炮庆贺。那一刻,战士们心中所有的苦,所有的累都觉得值!
战士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也是热恋中的情侣、新婚的丈夫、孩子刚满周岁的父亲、父母心中值得骄傲的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但他们来到了这里。
为了守护人民群众的福祉,他们来到了这里。
危难解除,记挂的更是日常。
10月7日,武警官兵带着牛奶、蛋糕,再次翻山越岭,趟过泥泞的乡间小径,走进梨坑村。
他们慰问老人,为老人们清理卫生;他们慰问受灾户,鼓励受灾户重建家园;他们更为百岁老人过了一个别有意义的生日。
也许未曾相识的脸上还带着几分羞赧,也许不同的乡音难以述说心中的温情,但此时此刻,军民一家是亲人!
大雨带走了阳光,带不走战士们胸膛滚烫的火焰;风暴吹倒了大树,吹不倒战士们为人民而战的英勇身姿;洪水冲毁了房屋,冲不破军民携手并肩筑牢的生命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