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9月20日中午,海口多云,有风。吃过午饭,20多名参加三沙警备区“讲好强军故事”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从海口的秀英码头登上了前往三沙的航船,踏上了主题采访之旅。
静静的海上旅程
我与其他记者一样,轻装出发,肩上背一个生活用背包,手中提一个办公用电脑包,随身还带了一台照相机,乘车来到了码头。
一下车,迎面就是要乘的船,大家兴致很高,有的排着队伍有序登船,有的举起手中的相机照个不停,还有的一路跑开想来个特写。
很快,大家都上了船,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进行了参观。尔后,各自来到铺位。
考虑到这次航行要持续半个白天加整个晚上,三沙警备区司令员蔡喜宏和政委廖朝毅逐个房间看望记者,为大家打气。
或许,还处于午休时间的缘故,船上很快就安静了下来。此时的我,躺在铺上,除了机器的轰鸣、床铺的晃动,之前的热闹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突然,在一阵强烈的晃动中,我醒了过来。看了看表,快到晚饭时间了。于是坐起来,透过窗户看去,雨正下得紧,在风中漂摇的雨柱依晰可见,海面层层叠浪,整个船晃个不停。随后,我的肚子一阵翻滚,顿时有什么东西直往上冲,我迅速冲向洗手间。之后,为了省事,我干脆就蹲在过道上,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直到蹲不住了,就摇晃着回到房间,又趴在了铺位上。
此时的我,又恢复到机器轰鸣、床铺晃动的状态。晚饭与我无关,黑夜与我无关,窗外的风雨、海面的浪花也与我无关。伴着机器的轰鸣,船驶向目的地,我就静静地躺着,直到目的地。
后来了解到,当晚航船遇到了罕见的风浪,指挥员高度警惕,彻夜未眠,处置了好几起险情,确保了航程安全顺利,令我们非常感动。
甘泉岛上泉水甜
9月21日早上,到达目的地后,记者们冒雨瞻仰了琛航岛烈士陵园,向为国捐躯长眠于此的18位英烈致敬。随后,来到了甘泉岛。
靠近甘泉岛时,雨小了些,在岛上执勤的三沙民兵列队欢迎我们。
登上甘泉岛,脚下是洁白的海滩,柔软而惬意。迎面而来的是三沙市政府今年七月立起的大石碑“甘泉岛”,后方立着主权碑,“中国 西沙”四个字用大红色标识,格外显眼。岛上进行了简朴的升国旗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一刻,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往里走几十步,就是有名的甘泉井了。据记载,此井为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亲往西沙群岛巡视复勘时,命水手掘地而成,当时大家争先品尝都说水味甘甜,“甘泉岛”由此得名。
记者们路过甘泉井时,情不自禁纷纷大杯小杯喝起来。我一口气喝了两杯,口感甚好,感觉与矿泉水无异。岛上的民兵说,他们每期守岛三个月,饮水、生活用水都来自这口井。
穿过甘泉井,再往里走,就是岛上民兵日常巡逻的路。此时,雨停风止,天气十分闷热。放眼一望,麻风桐、羊角树郁郁葱葱,与低处的杂草丛互相映衬。脚下是石板路,时而凹凸不平,时而乱石铺地,时而泥沙覆盖,时而杂草丛生,走起路来步步需要留神小心,别有一番滋味。据了解,岛上民兵每天都要沿途巡逻,不落下一个角落,风雨无阻。即便是走熟了的他们,踩个满脚泥,滑个美人跳,甚至摔个底朝天,也不稀奇。只是他们步步小心,最多崴个脚,没有摔伤的。
巡逻中,记者见到了一对父子民兵,父亲憝厚,儿子机灵,都想为保家卫国出力而当上了民兵。民兵谢东豪来自琼海,2014年参加民兵,他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告诉记者:“当民兵就是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守卫国家领土”。
那是所有三沙民兵的初心。
生态鸭公岛
来到鸭公岛时,已接近中午时分,太阳躲在淡淡的云层里,天空的淡蓝与海面的深蓝连成一片,层次分明,蔚为壮观。
我们在一片开阔的海滩上岛。海滩外沿地势明显高,海滩中间地势低洼,形成容量较大的天然蓄水池。由于刚下过雨,池内还能见到一片浅浅的积水。一片繁茂的绿林与海滩紧密相接,树林里错落有致的排列着一间间低矮的平房,看似为鸭公岛量身定做,生态和谐。
资料记载,鸭公岛无林木和沙地,人迹罕至。据媒体报道,2003年鸭公岛渔民叶兴彬从家乡琼海市潭门镇运来四十多棵椰树苗在岛上种下,开始了“绿岛梦”。正在岛上执勤的一名女民兵告诉记者,2012年以来,在三沙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岛上的民兵和渔民用船从海南拉来沙土和淡水,先后植下了150多棵步麻树,大部分成活。如今已木秀成林,遮护着小岛,格外引人注目。
记者采访时,正值三沙警备区组织执勤民兵训练。他们因地制宜,分成小组,利用空旷的海滩开展各种科目训练。
三沙警备区政委廖朝毅告诉记者,鸭公岛位置重要,曾发生过外籍渔民试图强行登岛的事件,被我岛上民兵和渔民携手成功逼退并驱离,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
三沙民兵用辛勤和汗水续写着鸭公岛上的传奇,更是用热血和忠诚接力守护着祖国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军网海口9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