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宋德星



100年前的8月4日,德国入侵比利时,英国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如何看待这场发生在欧洲的世界大战?它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压力抑或机遇?如何化解压力把握机遇,以求得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诸多问题拷问着当时的中国政府和人民。
在这种严峻的拷问下,中国赴欧华工军团诞生了。这支特殊的队伍,为将彼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推入国际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正是这支特殊的队伍,使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成为战胜国中的一员。
以工代兵
——民国政府无奈的战略之举
1915年初,日本政府变本加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企图将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完全置于其控制之下。就在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当天,中国外长陆征祥向大总统袁世凯进言,称解决山东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参战。为此,1915年11月6日,中国政府正式通知英国,表示中国准备对德宣战,但为了防止日本从中作梗,要求英、法、俄三国邀请中国参战。此时的英、法、俄三国对中国的参战均表示欢迎,并表示愿意出面安排。但在日本的极力反对下,中国政府第二次寻求参战的外交努力于1916年初告败。
自此,以工代兵,即以华工为杠杆,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成了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头等目标。这方面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中英关于招募华工的外交谈判。1916年10至11月索姆河会战结束时,鉴于在中国所招募的劳工还不到40名,英国政府不得不转向中国政府求援。借此,中国外交部长伍廷芳向英国提出几个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参加战后的对德和会,把招工和中国的国际地位联系在一起:“一战结束以后,战后和会如有中立国加入,中国亦得加入,无中立国加入,则另行召集关于东亚等国的大会,中国必须得加入。”
赴欧华工
——“一流的工人,出色的士兵”
“带着至少5年的合同去法兰西吧!你的年收入将达到2000法郎,回来时你将成为大富翁”。这是民国初年流传于中国山东威海卫的一则招工广告。这样的招工广告,遍布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份的招工点。而这些招工点的目的只有一个——招募尽可能多的中国青壮劳力,然后将他们送到欧洲,为英法等协约国提供作战支持。
这支特殊的队伍,在战争胜利后,只有约11万人回到祖国,另有1万多人失踪或流散,而死去的2万多人中,有名有姓者只找到1874名,这1874人得以埋葬在法国、比利时的69个公墓中。
劳工主义的胜利
——用汗水和生命赢得国家地位
1917年2月,搭乘有543名中国华工的法国商船“亚瑟”号被德国潜艇击沉,船上人员丧身大海。对此,梁启超等爱国人士大声疾呼,无论从国际法还是从人道主义出发,中国没有理由不参战。可以说,“亚瑟”号事件成了中国对德奥宣战的直接理由之一。1917年8月,中国正式对同盟国宣战。当时的段祺瑞政府公开向英法等协约国表示,中国可以派出50万部队参战,前提是英法等国能够提供运输和财政支持。对于这项提议,尽管法国非常积极,但是英国、美国、日本明确反对。其结果是,中国虽然宣战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派兵。尽管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中国最终还是挤进了战胜国行列
正是因为赴欧华工的巨大贡献,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时,法国政府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文献,承认了华工的相关历史,华工军团终于得以正名。1988年11月28日,在巴黎华工聚居地的街口建筑物墙上,法国政府镶嵌上了纪念华工的铜牌,上面用中文和法文刻着:“公元1916-1918年,14万华工曾在法国参与联军抗战工作,有近万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同日,法国邮电和航天部长基莱斯代表政府参加了揭幕式,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授予当时仍健在的两位华工——94岁的华工吕虎臣和92岁的曾广培。
如今,每年的清明节,法国华人社团都要举行一战赴欧华工公祭活动。这一追忆不仅仅是为了铭记赴欧华工这支特殊队伍的历史功勋,更是为了铭记中国人民与英法等国人民一道,对于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的伟大贡献。
(作者系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