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丰富多彩,在研究古代经典的时候,对经典中所用的名词,既不要刻舟求剑,也不能望文生义。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有人解释为“正随时可变为反常,善良可随时变为妖孽”,不知道这个“随时”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也不知道这个变就一点条件也不需要吗?老子的意思真的是这样吗?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需要条件和原因,变化的程度需要一定的数值,这个“复”就是变化的数量因素。
“复”,具有“重复”和“反复”的含义,“重复”和“反复”都具有数量上的意义。人们的行为越过了正确的界限,开始了下一次循环,就是所谓的“复”。也就是说,其行为已经超出了正确的范围,数量的过分导致了事物本质的变化。
“正复为奇”就是正路过了头就走向了邪路,“善复为妖”就是善行做过了度也会造成危害。真理再前进一步就是谬误,过犹不及也。
比如,做一件事的正确标准是百分之百,达到了100这个数值为恰到好处,超过100这个数值的都属于“100”之“复”,都是错误的行为,都会导致“奇”和“妖”性质的变化。
这是圣人的告诫:不足的坏处容易看清,而好事过头会造成危害,却不是人人都能明白,这就是“人之迷”,更何况有人故意犯浑。
如温饱乃人之所求,美食为人之所愿,如人已食饱,而复使之再进食膏粱美味,长此以往,就会发生糖尿病、高血糖、冠心病,为祸非浅。
同样,权势阶级习惯于举自己之高,抑百姓之低,岂不知自己的好事过了头就是坏事的到来,就是“福兮祸之所伏”,就会“正复为奇”。有些人对自己是举而复举、益而复益,岂不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那才是人怕出名猪怕壮。
(参见《老子天道论》第475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