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误写的主要原因
(2011-08-02 10:20:33)
标签:
杂谈 |
繁体字误写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和台湾各方面交流渠道的拓宽,再加上部分人由于过于崇尚港澳台文化,或出于旅游开发、书法练习的需要,写繁体字、用繁体字的人数在悄悄上升。君不见,大街小巷的广告招牌触目惊心者是复杂的繁体字,而滥用误写笑话百出者比比皆是。《咬文嚼字》杂志社 2007年1月15日发布“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的一大差错就是误将“美髪”写作“美發”,这是目前误用繁体字的典型例子。
简体字由繁体字演变而来,但简体字和繁体字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既有“一对一”的情况,又有“多合一”的情况。其中,“一对一”的情况有两种:一是繁简同形,无字形变化,如:“中”简化后还是“中”;二是繁简异形,笔画数有所减少,如:“漢”简化为“汉”。“一对一”的情况中,要么繁简同形,要么繁简完全一一对应,转换一般不成问题。“多合一”的情况就复杂多了,它也分两种:一是几个繁体汉字简化后合为另外一个笔画数有所减少的新造字,如:“鐘”(鐘錶)和“鍾”(鍾情)都简化为“钟”, “發”(fā發財)和“髪”(理髮)都简化为“发”,“復”(反復)和“複”(複製)都简化为“复”,“歷”(經歷)和“曆”(日曆)都简化为“历”;二是几个繁体字简化后合为其中之一,不再另造新字,如:“后”(皇后)和“後”(先後)都简化为“后”,“几”(茶几)和“幾”(幾乎,幾何)都简化为“几”,“干”(gān干戈)和“乾”(gān乾燥)都简化为“干”,“面”(面孔)和“麵”(麵粉)都简化为“面”,“嶽”(五嶽)和“岳”(岳父,姓岳)都简化为“岳”,“云”(子曰诗云)和“雲”(雲彩)都简化为“云”,“征”(長征,征討)和“徵”(特徵,徵求)都简化为“征”。
由于“多合一”的情况比较复杂,因而繁简转换中经常产生错误。一盘我国古典音乐的CD唱片,将古曲《十面埋伏》写成《十麵埋伏》,按字面意义解释开来也许就成了十碗面条的埋伏,令人喷饭。一位书法家,给河南朱仙镇岳飞庙题字,误以为“岳”是简化字,特意把它写成繁体“嶽飛”,结果弄巧成拙。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发行一百张限额的“百年书签”,印刷精美,成为海内外校友争购的珍藏品。谁知竟然也有不该出现的繁体错别字,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错为“读万卷书,行万裏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名字也曾被某些出版社误印为“錢鐘書”或“钱锺书”(本应为“錢鍾書”,是“鍾情”的“鍾”,不是“鐘錶”的“鐘”;而“锺”是生造字)。一些人见到“后”就转“後”,见到“征”就转“徵”,见到“发”就转“髮”, 见到“云”就转“雲”, 见到“历”就转“歷”,这就闹出“慈嬉皇後”“万里长徵”“髮烧友”“子曰诗雲”“日歷”之类的笑话。
简转繁所引出的种种尴尬,往往成为报刊文章讽刺的谈资。但愿人人都能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写规范字不写繁体字。一些特殊岗位的人员,如果需要使用繁体字,也千万要用准用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