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你》中俄两国寻亲节目观后感!
(2012-01-22 20:38: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观感 |
《我等你》
中俄两国寻亲节目观后感
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办的中俄寻亲电视节目感动了两国的亿万观众,我印象最深的是陈诺和伊娜两位年近耄耋之年的嘉宾。
男嘉宾陈诺是提着一个旧皮箱走上央视演播厅的舞台上,主持人董卿好奇地打量着陈诺:“陈老您提着个皮箱干嘛?”“箱子里面装着的是我的初恋”“是信吗?”“是的。”“可以看看吗?”随着董卿打开皮箱,里面全是信件,打开一封,呈现在我们观众眼前是用蓝钢笔书写的娟秀清晰的俄文信。
节目中听着陈老讲述着那遥远的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有着特殊的背景,在同志加兄弟般的友谊下民间的交流也空前高涨,组织上鼓励两国青年相互通信交流,增加彼此间友宜,一般的通信大都都建立在异性之间,这也是便于沟通和交流能长久些,年仅22岁的小伙子陈诺和年仅16的俄罗斯的姑娘伊娜动人情感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时间,1956年,陈诺是中国俄文翻译出版社一名翻译,在青年刊物上翻译发表了《可爱的中国》,诗歌,引起许多青年人的共鸣,这篇诗歌的作者就是俄罗斯小姑娘伊娜,伊娜对中国非常热爱和向往,她很想找一位笔友,以期更详细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陈诺在看到这些报道后,就尝试着给伊娜用俄文写了第一封信,伊娜很快地就回了信,相互介绍着自己工作和学习的情况,这是那时通信主要交流内容,就这样一来二去地相互盼望着对方回信,现在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和体会那时的通信对人们的思想交流是多么的重要,我记得中国有首古诗里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虽然是描写古代战争的报平安的家书,但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年代,书信的重要性就不难理解了,就像现在年轻人的网恋一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晃就是四年,通信的增多,二人的情感世界交流领域也随之拓宽,交流不光局限于文学方面了,相互的爱慕之情也随之升温,陈诺给伊娜寄去他劳动时赤膊的照片,伊娜也给陈诺寄来她的玉照,虽然我们现在看到都是黑白照片,纯真质朴的热情丝毫不逊现代。二人的相互盼望着对方的回信,多少个日日夜夜,望着天空中升起的月亮,思念着远方的她(他),在节目中宋祖英款款深情的演唱把一首《望月》带到了观众心灵的深处,那背景动漫的场景演示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互期盼的场景,渲染气氛,驿动着观众灵魂。感情升华的两个年轻人由于距离的遥远等(信)得是望眼欲穿,伊娜有时总是抱怨陈诺的信回得慢,回的少,陈诺写信告诉伊娜,他写了很多的信。两人都倾吐各自的心声,陈老在节目的现场坦然地告诉观众,“现在没有什么隐私了,很直率在信上写到想亲吻亲爱的伊娜一千次、一万次。”约定今生非他(她)不嫁、不娶。考虑到伊娜只会说俄语,而不懂汉语,陈诺是俄语翻译懂俄语,陈诺到俄罗斯去生活相对容易些,细心的陈诺都想到了,在1958年陈诺特地跑到北京市公安局外籍科去询问去俄罗斯的相关事宜。
回来后就向单位提出了申请,单位也同意了,这段时间单位安排陈诺去新疆出差三个月,可这一去就是三年,在新疆的三年中,始终保持着通信,后来陈诺又调到了安徽的安庆,到1960年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发现伊娜的信是越来越少,陈诺是焦急万分,千打听万打听又打听不到,在1963年陈诺恳求援华的苏联专家回到莫斯科后帮助打听伊娜,后来专家回信告诉陈诺,那意思就是该干嘛干嘛。伊娜已与别人牵手散步,那意思不可能在与他恋爱了,从此伊娜再无消息了,他收到伊娜最后一封信的地方,长江边的小城安徽安庆哪儿也不去了,依然默默地坚守当初的承诺,等着异国他乡的伊娜,而这一等竟就是20年,到1983年年近五旬的陈诺才成了家。
成家的陈诺从此把那份美丽童话般的初恋冰封到了心灵的最深处。
中俄两国友谊年,两国电视媒体搞了寻亲节目的消息传开后,伊娜马上给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和中国中央电视台写信,请求帮助寻找中国的陈诺,用伊娜自己的话说在满世界的找他,中国中央电视台获此消息后立即展开寻访的活动,由此尘封了半个世纪的爱,才浮出了水面。
主持人董卿一再问陈老,如果有机会你想不想见到伊娜,陈诺说,“想!做梦都想!就不知道她在不在?在哪里?”“那您最想和伊娜说的是什么?”“我想问她结婚了没有?”“什么意思呢?”“如果她没有结婚,我一辈子都感到歉疚的,如果她结婚了,我要祝福她,她幸福,我就幸福!”质朴而又让人感动话语激荡着现场每个人的心灵,中场休息的时候陈老被请到了后台休息。
在节目的下一段,主持人董卿请出了俄罗斯嘉宾伊娜。看到年逾70的伊娜大姐,依然那样美丽动人,全场观众是掌声不断,伊娜说小时候上学时听到老师讲中国的历史和古代时,就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村上来的是山西大同的年轻人,尽管比她大很多,但相处得很好,给她讲中国的许多故事,还教她唱中国歌曲,当年写的诗歌《可爱的中国》至今还记得,并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遍。最让人感动的是伊娜还记得那首会唱中国歌曲。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上繁荣富强……..”
站着用中文把《歌唱祖国》前一段唱得观众是掌声雷动。
带到晚会现场的还有一个近似古董文物的皮箱,董卿俏皮地问伊娜,“这是什么?”伊娜大姐说“魔法箱!”“能打开吗?”“可以的”里面全是陈诺写给她的信,伊娜讲着通信的故事,“那时候她很爱中国,家里爸爸,妈妈都支持,周围人也支持,记得有一次她病了,躺在床上,别人给她送来了陈诺的信,信中陈诺对她还是非常的尊敬,告诉她给她写了很多的信,可总是没看到,陈诺说,如果说他信中给她带来什么伤害的话,他深深地致歉,后来感觉到可能是信中他们谈论结婚论家的事被爸爸知道了,爸爸比较担心,就很少看到信了,直到1960年爸爸去世。”
“后来信看到了吗?”董卿问。
“没有”伊娜说:“再后来就很少接到信了。”
董卿问伊娜大姐:“想不想见到陈诺?”伊娜是非常激动,2008年伊娜到中国来旅游,也多方打听着陈诺的下落,无奈中国之大,人海茫茫,托人在北京,新疆找都没有陈诺的消息。
她说不管是北京还是莫斯科,不管在世界什么地方她都愿意见到陈诺。
董卿告诉伊娜,陈诺为了等伊娜,足足等了二十年时,人生有多少韶华岁月啊!伊娜脸上闪动泪花,呐呐地说,“我感觉到了。感觉到了!”董卿说:“陈诺想知道伊娜大姐结婚没有?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结婚了,他也会感到幸福!”伊娜激动地说“都说俄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而此时我真的找不到任何语言来表达此时的心情了!”
董卿问伊娜大姐,见到陈诺最想和她说的是什么话时,伊娜说;“我要当面向他祝福,他感到幸福我就幸福。”
这时候董卿请出了在后台休息的陈诺,在全场观众的掌声中,隔绝了半个世纪的两位老人,从舞台的两边走向舞台的中央,很自然地热烈拥抱,相互问候。
在这一刹那,多少人眼中闪动着激动的泪水,我注意到连最沉稳的央视主持人董卿也一抹激动的泪花。太让他们感动了,太让大家感动了,激动的陈诺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跟梦中的她长得很像!”“陈老这不是梦!是真的伊娜大姐!”
陈诺:“你今年多大了?”
伊娜:“71”
陈诺:“那年出生?”
伊娜:“1939”
再次的相拥,再次的问候,大家鼓掌祝福两位老人,风雨人生路,悠悠半世纪,五十年的岁月早已把那份激情消磨殆尽,留下的是那份浓浓亲情的牵挂。彼此的挂念才想留在心中最美丽的童话!
其实主持人一句不经意的话涵盖许多的沧桑故事,陈诺和伊娜的通信在中苏政治上蜜月期过后,两国分道扬镳,甚至是兵戎相见的年代,和一个敌国的姑娘通信,那命运可想而知了。
作为现代人,我对他们通过书信建立的纯真恋情,演变成浓浓的牵挂表示深深地祝福,我不清楚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感人故事!愿不愿意和我们分享人间真情。(网恋的不算)。
故事中的两位老人的故事着实感动着大家,但他们半个世纪阻隔思念的代价也太大了,故事在告诉我们不管穷也好,富也好,亲人不要分开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