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转换原理

标签:
nat地址转换原理网络地址转换it |
分类: IT网络技术 |
下面介绍同时进行内、外部地址NAT转换原理及基本配置步骤。它需要同时定义内部本地地址、内部全局地址、外部本地地址和外部全局地址。此时无论数据包是从哪个方向发送的,数据包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都将发生变化。
同样以图5-8所示的基本网络结构为例进行介绍。本示例要实现的目的是:在下面的示例中,通过配置可实现:当NAT路由器内部网络接口s0接收到来自内部网络,源地址为内部本地地址10.10.10.1,目的地址为外部全局地址10.10.10.5的数据包,在转发到s1接口后,这个数据包中的源地址将转换成内部全局地址171.16.68.5,目的地址将被转换成外部本地地址171.16.68.1。
当NAT路由器外部接口s1接收到来自外部网络,源地址为外部本地地址171.16.68.1,目的地址为内部全局地址172.16.68.5的数据包时,源地址将转换成外部全局地址10.10.10.5,目的地址将被转换成内部本地址10.10.10.1。
下面是内、外部地址同时NAT转换的配置步骤,详细的NAT配置方法将在本章后面具体介绍。
Router(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Router(config)#ip nat outside source
static
Router(config)#interface
Router(config-if)#ip nat inside
Router(config-if)#end
Router(config)#interface
Router(config-if)#ip nat outside
Router(config-if)#end
Router(config)#
Router#show ip nat translations
Pro
Router#show ip nat translations
Pro Inside global
---
icmp 10.10.10.1:4
icmp 171.16.68.5:39
---
http://blog.chinaunix.net/attachment/201111/2/10659021_13202285381Ufz.png
图5-11
http://blog.chinaunix.net/attachment/201111/2/10659021_13202285890S6o.png
图5-12数据包从内部网络发到外部网络时的地址转换方式
http://blog.chinaunix.net/attachment/201111/2/10659021_1320228598CzM9.png
图5-13 数据包从外部网络发到内部网络时的地址转换方式
从以上两图示可以看出,两种数据包发送方向中的源地址、目标地址转换恰好是相反的,图5-12中的源地址转换过程恰好是图5-13中的目的地址转换过程。同理,图5-12中的源地址转换过程恰好是图5-13中的目的地址转换过程。但无论数据包是发往哪个方面,源地址的转换过程都由本地地址(Local Address)转换成全局地址(Global Address),而目的地址转换则是相反的,即由全局地址转换成本地地址。从目的地址的转换过程还可以看出,数据包在NAT服务下的发送数据包的真正主机地址被所配置的本地网络全局地址屏蔽了,保护了本地网络;数据包的传送也不是一直以同一个目的地址,一步到位转发的,而是先把从发送主机中把数据包交给本地网络的全局地址,然后再从全局地址转发到真正的地址,也就是经过了两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