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想象与现实混淆”现象__Liya
(2014-06-05 10:31:54)
标签:
育儿 |
分类: 家教常识 |
成人应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在组织幼儿学习活动时,一方面使幼儿在想象中和故事或游戏中的角色一样活动,分享角色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应尽量避免引起恐惧、害怕等情绪。尤其对年龄较小且又胆小的幼儿,在有关的活动中,更要多加说明,使他们知道这些不是真实的,不要害怕。
如: 一个3岁多的幼儿听到他爸爸介绍了出差广州了的情况,他也很想去广州玩一玩。星期一去幼儿园,老师问他:"星期天去哪儿了,玩得好吗?"他回答说:"去广州了,玩得真高兴。"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她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事情,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遇到的问题作为答案,如成人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据此,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从而客观的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在“想象与现实混淆”的现象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假想的游戏伙伴”,这是幼儿正常的感情表达形式。幼儿把想象中的人或动物当作真实的,他们对它说话,和它一起玩,在谈话中提到它。据调查约有15~30%的儿童在3到10岁内有假想的伙伴。这些无形的朋友一般在儿童两岁半到六岁左右来到幼儿的生活中,一般在幼儿学龄时消失。在幼儿期,幼儿和某个不存在的人一起游戏,这不是什么病态,但大部分家长感到无法忍受幼儿的这种“神经兮兮”。家长应明确认识到,有假想伙伴的幼儿通常也能和其他幼儿玩得很好。他们在和其他幼儿游戏时,就不再带上他们的假想伙伴。独生子女和第一个孩子比有哥哥姐姐的幼儿更可能有假想伙伴,这表明这些幼儿找到了免于寂寞的巧妙方法。与智力方面缺乏创见的幼儿相比,聪明伶俐、寓于创造性的幼儿更可能有假想的伙伴。
此外,父母和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幼儿说的与事实不符的话都简单地归之为说谎,而应深入了解,弄清真相,假如是想象与现实的混淆,就要耐心指导幼儿,使他们分清想象与事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