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的新探究
(2011-08-07 08:04:46)
标签:
育儿皮亚杰 |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的新探究
一、人物及背景简介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 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其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等对儿童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龚民,男,1997年年生,湖北省公安县人。他没有上过幼儿园、小学,在外公外婆的教育下,5岁学完全部小学课程,6岁到山西省运城市明海学校读初中,8岁到江苏省苏州中学读少年班,9岁到广州读高中,后转入南海中学。2009年3月参加广东中山大学自主招生,表现突出,获得A类资格。2009年,12岁的龚民高考考了639分,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他被誉为“南海神童”。
二、家庭和社会环境背景分析介绍
(一)家庭教育误区
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误区:
1、儿童的被动学习。许多父母不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将个人愿望强加给孩子,出现拔苗助长现象。
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心理预期;过分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心理发展,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现象的发生;轻视能力的提升,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
3、教育方式不当。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照顾、纵容、甚至不加甄别的满足一切要求,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如家长强迫孩子死记硬背,而不是在生活、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强加给孩子各种特长训练,忽视孩子的自由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虽然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儿童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广泛教育的观念。家庭教育不再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多的家庭开始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关注家庭关系对孩子成长带来的潜在影响。
2、重视家长的教育作用。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因素,他们是孩子的启蒙者、榜样,对儿童身心发展影响至深。家庭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家长。
3、学习型家庭。在学习型家庭中,儿童能够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受家庭学习氛围的熏陶而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习惯。
三、认知发展理论的新探究
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一时期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型的知识(figurative knowledge)。儿童记忆和巩固图型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他们对具体事物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
比如,3岁前的龚民依赖性较强,这时候龚民特别听话,教的东西全部接受,外公便借助一些生活的实例来帮助龚民理解知识点,例如开灯、关灯,通过明暗对比来让龚民理解电等抽象的概念。对孩子的教育要适合他的身心发展水平,不能够强迫学习,应该坚持在做中学、生活及学习的原则。龚民从小就特别聪明,对什么都感兴趣,所以外公、外婆就有意识地在生活细节中教他:比如沿街的店铺招牌,是他最早的识字本;在河边打水漂,教他学会数数;吃油条,分成几段,吃掉其中的几段,教他学会分数……后来,外公开始有意识地锻炼龚民的记忆力,教2岁的小龚民背圆周率。尽量从生活细节入手,一点一滴的教会孩子各种知识,知识的内容、难度要适宜,不要操之过急。小龚民还总结了许多的记忆方法,他会把圆周率的数字编成一些东西,用谐音记忆法、故事记忆法等来背诵圆周率。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启发引导,使孩子不断的思考,能更理智全面的看待问题,学会学习的技巧。思考使人们能明辨是非、思想深刻,因此培养孩子经常思考的习惯也很重要。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周围世界会充满好奇感,但是对事物没有明确的概念,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兴趣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不必要求速度和质量,要持之以恒。
2、前运演阶段
儿童从2~7岁左右,处于前运演阶段。2岁时儿童的认知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不再是简单的图形化的事物的再认,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抽象化思维能力迅速提高。
比如,3岁后龚民开始有独立思维,会拒绝自己不喜欢学的东西。这时候龚民外公只好采取一些小策略,例如用糖果来引导龚民算数,通过玩红、绿、白不同颜色的小石子分类教导龚民要会归纳分辨地看待事物。教育应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比如看图识字、看图猜动物等)将知识图形化呈现在儿童面前。三岁时他就能流利地阅读课本书籍及报刊杂志了,并将圆周率背诵到了500位。四五岁的时候,爷爷奶奶给他买来了小学课本教给他小学的知识,而小龚民竟然都能接受,特别是数学进步非常快,数学运算既快又准确。这时他的英语也进步很快,能够听说读写许多单词,还能拼读国际音标呢。这时的龚民,爱好非常广泛,喜欢唱歌、画画,还特别喜欢体育运动。强烈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知识的基础。因此,学前阶段教育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读物,给孩子广泛阅读的机会,让他多方涉猎,丰富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广泛的兴趣。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概念的认识并不稳定,性格、兴趣、对各种事物的态度等方面的可塑性极强,家长应该改变过去的教育策略,关注孩子的心理素质的提高,着意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思想观念、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以及广泛学习的兴趣。另外,儿童在这一阶段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认知发展受环境影响比较明显,而且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榜样作用也很明显,家长应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3、具体运演阶段
儿童约在7~12岁时,处于具体运演阶段。皮亚杰认为在7~8岁的时候儿童概念性工具的发展会出现重大的转折。这种转折使儿童具有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具体事物作出推论的能力,此时儿童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
这一阶段的龚民已经进入了学校接受集中系统化的知识。受前两个阶段的教育的影响,龚民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比较强。数学老师兼班主任钱老师评价说,龚民的心理稳定性很好。“高考的时候他一点都不紧张,考前一晚还在外公房间看电视剧《解放延安》,然后呼呼倒头大睡。”钱老师眼中的龚民,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课堂上安静而认真,课后经常主动找老师请教,更难得的是,他还懂得为他人着想。“龚民毕竟年纪还小,由于社会阅历有限,小学的知识又缺位,有些抽象概念理解起来会有困难。”
这一阶段儿童更多的接触社会,开始积累社会经历。孩子的心理也有了更明显的变化,有了受尊重的需要。家长要选择正确的交流方式,对孩子实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此时,儿童的各种习惯和观念已基本形成,教育的侧重点应为进一步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创新的思维)和学习巩固新知识。
4、形式运演阶段
儿童在12岁左右开始能够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进入最高级的思维形式阶段——形式运演阶段。现在过了一个月,龚民感到“学习并不难”。但这背后,是要以刻苦作基础的。每天早上6点起床背英语单词,7点50开始上课,11点20结束上午的课程,午饭后小睡片刻,下午两点学到5点,吃饭洗澡。稍事休息后上,接着上晚自习。“我们少年班的人都很努力。”龚民很自豪。龚民说,他们进校不久,《数学分析》才上一周课,全班55名同学联袂挑出了课本中的10多处错误。“我们同学创新精神很强的,死读书的人根本不可能发现这些问题。”龚民称,他的同学们特别会发现问题,也特别能解决问题。连老师都很赞赏他们的这种创新性和挑战权威的精神。
四、总结
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来说,非智力因素往往比智力因素重要得多。身心素质、道德情操、美学素养、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观念、自理求生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也是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如果让孩子过早或过重地承担与其年龄不相适应的脑力劳动,那么必然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导致不会自理、不懂交际、比较自负、神经衰弱等问题,也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孩子的教育最重要是适应他的兴趣,培养他感兴趣的地方他学习就会快乐,有积极性。”龚民外公称。龚民外公总结归纳了四点经验,首先是培养龚民的学习习惯,注重规范化学习训练。龚民高三的时候5时50分起床,从不赖床,一喊自己就蹦起来,这就是学习习惯养成的结果。二是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其三是要有激励的教育计划,保持孩子学习动力。“最后一点是公众化训练,这孩子很开朗,喜欢与人打交道,一点都不怯生,这一点在参加中大自主招生面试的时候让他很有优势。”外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