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心有难过,记得看场这样的剧。
卢小诗最近又刷了一部电影。豆瓣评分8.6,即将于8月25日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上映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按理说早应在今年二月份就随着获得第89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奖双项奖而刷爆了中国人的朋友圈,但比起同量级的《爱乐之城》的在华的影响力,人们对《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了解稍显逊色。
入围国际各个电影节239次提名,包揽115项奖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还暂未在东方这片热闹的黄土地上大放异彩。在与朋友交流的过程中,小诗得知欧洲有许多艺术院线,而且都是欧盟委员会的文化机构在前头做艺术院线联盟,且艺术片的上座率明显要高于商业院线,但是在我国国内像《海边的曼彻斯特》这样的艺术片在国内商业院线上映走的都是科研、学术交流这样的审批。相对于审批对商业片的开放程度和市场受众接受度而言,文艺片显然有其难言之隐。据了解具有该片版权的爱奇艺网目前在牵头做全国的艺术院线,但其影响力看似也是寥寥无几。
......我们回到电影本身......
在看任何影视作品前我喜欢被剧透,因此在看这部影片前我大致了解了一下——它是一出悲剧。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主色调,片片的深海湖蓝与淡淡落日余晖交相呼应,竟使得该片的“颓”气显出一种“和”——生活与痛苦不相互庸扰的宁静。
白居易说,“相思始觉海非深”,在曼彻斯特这座城里住着李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记忆之痛。套用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李主人公李原本拥有着幸福的家庭,美丽的妻子兰蒂,还有三个可爱的孩子。但由于李的疏忽三个孩子均在大火中丧命。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李在自己家里组织了朋友聚会,直至到了半夜,在妻子兰蒂的强烈的要求下李结束了聚会。由于李在聚会中与和朋友分食了大麻和海洛一类的兴奋剂,聚会结束后的李仍然亢奋难眠,于是自己去买啤酒喝一些其他物品。为了能让患有鼻炎的妻子兰蒂睡个好觉,李在外出的时候没有打开电热炉而是点燃壁炉,可是李忘了没有放隔板而使房子着火,最终妻离子散。在警察局夺过警察手枪的李试图开枪自杀,但被警察强压着没能如愿,最后,李背负着罪与痛远走波士顿......)
在这之后李离开曼彻斯特寄居在波士顿一个地下室,做着杂工工作,时不时的上演一段酗酒滋事......
这部片子的节奏缓慢,但不凝重。就像每个生活在不如意中的人,即便你食不果腹,即便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你的动物性还是背离你意识意外,将你裹挟于世中,让你在不得已和迷茫中踱步而行。
逃离到波士顿的李因为哥哥的去世再次回到这座伤心之城,这里有他最熟悉的亲人与朋友,但曾经的一切熟悉与欢乐都在那场大火中覆灭了,即便前妻兰蒂原谅了他并寻求她曾经对他恶语相向的原谅,即便他的哥哥在遗嘱中希望他回故乡,要求他做侄子的监护人,即便已经没有谁还在因为那场大火而埋怨和诅咒他。可是他已经无法与过去和解,他无法得到自己对自己的原谅——他的心死了。
回到波士顿的李没有因为哥哥的去世而显出更多悲伤,他脸上的神态始终是僵硬的,无神的,沉默的......
从电影的插叙的艺术是手法我们可以得知过去的李不是这样的,他乐观好客,充满幸福感。
但就是那一场灾难将他与家人们所有幸福和信念顷刻覆灭......
值得一提的是,在会曼彻斯特期间,李在街上偶遇兰蒂。
和兰蒂讲了一席话后,李被重新拉回了人性的操练场,在那次酗酒滋事后李哭了......这算不算一种释放呢?一种人性情感的二次激活?
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李在哥哥的船上露出了他许久未现的笑容。虽然一切的安排都没有改变。
故事的结局也没有那么出人意料,李没能走出内心的阴影,他还是无法回到曼彻斯特陪伴他的侄子一起生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奈,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活下去。
还好,这不是一部鸡汤电影,没那么多烂俗的人生救赎。通过此片,我仰望到了一股来自人类原始本能的生命力,使我嗅到了源自生命底色的幻灭的情绪。“赖活着”,当一个人经历了生离死别,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他还要有牵挂的活着。
李,不再是为谁而活着,他的生与死,只是一种动物性的支撑,但他的笑容告诉似乎又告诉我他在其周围幻灭的生命中选找到了继续活下去的燃料。他需要活下去,因为他还被需要......
从狂热青年到绝望修理工,李将一种“悲”、“丧”嵌入自己生命的底色,或许这本就是生命所应该的颜色,只是恰好它呈显性。
颓到一万点但仍有动物冲动的;救赎,从来都不是为了好过。
当痛苦注入生命的底色,没有歇斯底里,只有慢慢折磨——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