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卓荦绝俗屹然大家——“爱莲居”同门弟子眼中的萧平

(2015-08-05 10:10:14)
标签:

萧平

爱莲居

写意花鸟

书画鉴定

书画史论家

卓荦绝俗  屹然大家

——“爱莲居”同门弟子眼中的萧平

邢曼丽

http://s2/mw690/002u7SFcgy6UAZIUfgBa1&690

萧平老师接受媒体采访

 

http://s7/mw690/002u7SFcgy6UB08sjSm56&690

展览现场萧老师签名售书

      “爱莲居”主人萧平先生不仅是一位山水、花鸟、人物精擅的国画和书法大家,亦是一位饮誉海内外的书画鉴赏家、史论家,在当代中国画坛实为罕见。记得2002秋天,萧先生在我所在单位疗养,军区南京疗养院领导陪同他们夫妇来 “疗养员书画活动室”参观指导,看到画板上我正在临摹的一幅六尺山水《庐山高图》,萧老师夸奖说:“画的不错,皴法活,用墨能兼五彩,难能可贵。”接着他又即兴讲解此画作者沈周的生平及其艺术特色。在我的请求下,萧老师欣然援笔对那幅习作进行了一些收拾整理,并告诉我,不要一上手就整幅临摹,可选择一部分精临,体会沈周笔墨之精妙。 萧老师耳提之言令我获益匪浅。此后凡部队有书画活动,只要有请,萧老师总是积极支持,有求必应。直到2010124日,在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举行“爱莲居同门书画展”时,我作为15位参展的入室弟子之一,正式走进“爱莲居”。

经纶肝胆纳万境,云水襟怀蕴寸心。萧平老师身上所体现的传统人文精神,大雅之美以及笃学不厌,诲人不倦的涵养品德,深受弟子们的崇敬和爱戴。 今年71日下午,“仲夏墨戏——萧平书画小品展”在南京至真堂美术馆展出, 66幅题材丰富、工写兼备的书画小品,吸引了众多的书画爱好者,现场可用一个现代网络词“爆棚”来形容。观众在展厅旁排起了长队,等待萧平老师书画作品集的签售和合影。在熙攘的人群中,我瞅见几位“爱莲居” 同门师兄,遂生出想要采访他们的念头,于是邀约移步附近茶室,恳请他们说说各自心目中的萧平老师。

http://s1/mw690/002u7SFcgy6UB04aiFa70&690

爱莲居师生在“仲夏墨戏——萧平书画小品展”现场合影 (陈向俞摄)

梁渠河: 保护专家 萧师冒险向组织隐瞒实情

今年春节到“爱莲居”拜年时,见萧师正在为一个学生点评画作,我便仔细旁听,一大卷作品看完,时间已经过了两个多钟头。萧师向我介绍说:“他叫梁渠河,是南京博物院老院长、文博专家梁白泉先生的公子” 。看完画,又听他们聊了一些“文革”时南博的旧事,其间渠河兄曾说到萧平老师当年向组织隐瞒了一段“实情”,并冒险帮助梁院长一家的事儿引起我的好奇。

据梁兄讲,他常常在家听父亲谈及萧平。父亲说萧平不仅业务精,人品也很好。1963年,萧平被曾昭燏院长从省国画院学员中选招进博物院,跟徐沄秋先生学习书画鉴定。有一次父亲带队去吴江县考古,荒野中艰苦生活令人乏味,却常常看见萧平在工作间隙边凝望着天空,还边哼着小曲用手指在空中比划,这个画面深深印在父亲的脑海中。父亲素来爱惜人材,从那以后他们就成了莫逆之交。以后父亲常常以此为例教导他,要向萧平那样以自然为师,孜孜不倦追求艺术。

让梁渠河一家至今难忘的是发生在“文革”中一件鲜为人知的往事;1969年,“工宣队”进驻南博,父亲被责令下放仪征农村接受改造。在另一单位任德语翻译、正患严重肺结核病的母亲不愿一家人分离,执意随父亲下放。父亲向时任院长姚迁提出唯一要求:希望由萧平陪送去下放点。

鉴于母亲的病情,为方便就医,父亲联系姨妈所在的一个离县城较近的公社落户。渠河兄清楚记得,全家带着行李乘车一路颠簸到达落户点,萧平帮他们办好粮油关系等一切手续,离开时还特意叮嘱:不要往南京写信。之后父亲每次回南京,都会到萧平住在夫子庙的家里叙谈。直到1975年他们才结束在仪征农村的下放生活,不幸的是母亲没能等到这一天。回到南京,萧平老师才向我们道出实情:本来,“工宣队”安排梁院长一家下放的是一个远离县城的偏远公社,因为他擅自改变了地点,如果被组织上知道,其后果可想而知。是萧老师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冒着政治风险的隐瞒,才让母亲在亲人陪伴下渡过生命中安静、温馨的最后一段时光。为了缓解父亲失去爱妻的悲痛情绪,萧平老师还请林散之、亚明、吴彭、费新我等书画家创作一些作品,送给我父亲,希望他能把注意力转移到研究上。谈到这些,渠河兄的语气中充满了感激:“在‘文革’那样的年代,我的父亲与萧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我又在萧老师的指导下学画,这其实是两代人的缘分啊!”

钟道义: 随师学艺 我的眼睛被“宠坏了”

大师兄钟道义于1976年拜师,专攻山水。他为人耿直率真,不善机巧,画亦如此,循龚贤与黄宾虹一路,在千皴万擦中体验古代山水画之博大与精深,练就一手深厚的传统功力。有段时间他对写石发生了兴趣,记得1995年盛夏的一天,他将仿明代大画家吴彬的《奇石之图》拿给老师看,老师欣然在石旁题云:“前后左右上下正侧刻画尽致、心裁别具、繁密严谨,而具奇诡之气,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也。”有趣的是,此段题跋后来被制假画者移花接木,假冒萧师的鉴定题跋搬到所谓傅抱石的一幅画上,真是文不对题!我们在扼腕感叹制假者利令智昏的同时,也看出老师对道义兄绘画的肯定和奖掖。难怪他说:“ 跟老师这些年下来,我的眼睛被‘宠坏了’,只看老师和古人的画,其他很多的画我都看不下去了。”

史居华:熔古铸今 老师是一本厚厚的书

二师兄史居华,1986年师从萧平老师研习书画。他的书法诸体皆能,尤擅于行、草书,后又研习山水画,从传统入手,以书入画,进步很快。萧师说他书画上“走的是一条正途。”他现在是萧师的助理,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很多,其处世为艺都颇类老师。他说:老师是一本厚厚的书,艺术、美学、文、史、哲,中外古今,无论书画还是人生,你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老师在书画领域的博学、多能超出常人想象。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信手拈来,无不精湛;他的书法与所谓的职业名书家相比,不仅功力在其上,其韵致与气象也远远过之;他精鉴赏,研史论,著述丰盛。或许你会说,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何以样样精能?殊不知,老师虽以勤奋闻名,其程度未必人所知晓,他人生的兴趣全在艺术,读书、阅画,数十年从未懈倦。每次随他外出,去的最多的是博物馆和书店。老师的治学方法讲求 “通贯”与“通变”,诸种学问、艺术在表象上看是独立而存,但在深层却又相互贯通。“通贯”之后就要善于“通变”了。就他的书画与鉴赏而言,是相互影响、密切配合的,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集大成”者,像董其昌、王石谷、吴湖帆那样,所以必须要具备全面的素养。

居华兄说:“老师对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有强烈的使命感。多年来他无数次在国内外学术论坛、知名学府、市民讲坛的演讲,无非是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大有继往昭来,非吾谁欤之感!我自八十年代初跟老师学艺至今30年,近十年来,既是学生又是助理,可谓朝夕与共,面聆謦欬。别看老师身边常常高朋满座,随者若婺,但在热闹背后却是“孤独”。他在书画鉴赏方面钻研的越深,走的越远,能与之“同行”者就越寡。大书画家、鉴赏家吴湖帆先生曾感叹:“谈论观古画,海上几无可谈之人,收藏家的眼光以名头大小为标准,画的好坏不论;骨董商的眼光以有无时名为标准,画有无意义不懂;书画家眼光以合已意为标准,附和买画者以耳熟习闻为标准,画有无价值不知。 今天萧师所处的书画环境与之何其相似啊!

王永顺:师赠墨宝  埋头 埋头 再埋头

 师兄王永顺自号“黑子”。也许有人会以为他是以肤色自嘲,其实不然。原来他是一位京剧票友,专扮“黑头花脸”的。永顺兄擅山水,以石溪为宗,法钱松岩先生与萧平师,长于写生,风格清新明丽。在他的手机相册里,保存着许多萧老师的作品和资料,他翻出一张来给我们看,大概是1979年底的样子,在萧师的书房(那时还叫“朝华馆”,后来更名为“爱莲居”),萧老师为他写了一幅字:“埋头埋头再埋头”。那时他才20岁,认为一般人不会把这样的句子当成书法内容书写,但老师既然写了,他也就卷起来带回家。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慢慢体会到先生的良苦用心。他说:“萧老师有一句话叫人品等于艺品,你要想跟老师学,一定要耐得住性子,不要急功近利,学艺术,急功近利的人是走不远的。”

吴林泉: 萧师引路 书画装裱藏学问

“没有萧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林泉兄是国内闻名的裱画高手,他的书画装潢并非人们习见的立轴、镜片那么简单,他最善于化腐朽为完美,可他说起话来却腼腆踧踖。以前他在广东佛山博物馆从事古旧字画修复工作,20年前由在金陵饭店工作的姐姐引荐认识萧平老师,当时老师拿了一本难度较大的册页让他去裱,在看了他的装裱作品后很是欣喜,鼓励他说:“你这样的水平完全可以在南京派上用场,据我了解,有许多的古旧字画因收藏保管不善造成损坏,如果不及时修复,就会影响其寿命和艺术价值,会朽烂而毁之一旦。你有这样的技艺,更要注重对高科技、高技术的运用,要学一些美学、历史、考古、艺术等方面的学问,互相协作、渗透,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在老师的提议下,他在南京开了一间裱画店,萧老师还亲手题写店名“澄艺堂”。如今,林泉兄已是闻名遐迩的古旧书画修复师,“澄艺堂”也是生意兴隆,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他还跟老师学习山水画和书法,这也是他不同于一般书画装裱师的高明之处。

巢国庆:不图虚名 潜心学习入佳境

国庆师兄说道:“我学书法求教过很多老师,最后才辗转走进爱莲居。如今许多老师教学生,都是把自己的画稿给学生临摹,以传扬自己的画风。萧老师则不然,她从来不要求学生学自己,他认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也不近相同,绝不能按一个模式教授学生,应根据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从本质上了解自己,根据本人的性格特点,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我不仅敬佩老师高超的书画技法,还有老师身上所凝聚的丰厚学养和乐善好施的美德。”他说,我们跟老师是学习书画艺术,如果是心存旁鹜,贪图虚名,就不要进入“爱莲居”这个门。国庆兄这些年埋头研习,书画大有精进,尤其他的小楷书法精严而不失逸致,令人赏心悦目。

惠氏兄弟:乐善好施  萧老师是我们的榜样

无锡的惠永康、惠永东兄弟,是古书画收藏家、企业家,也是我的同门师兄。很早,他们就在无锡发起建立了“黄养辉艺术研究会”。并热心于慈善事业。他们说:“我们兄弟为社会所做的这点事,都是受了萧老师的影响。记得十几年前,我们陪一位残残的青年画家去见萧老师,老师欣然为其图补景、题字,让我们深受感动。”据悉,萧老师还是江苏第一位举办个人书画作品拍卖会用于慈善事业的书画家,他在扬州特殊教育学校设立的“萧平艺术奖”已经连续了十年。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捐助难计其数,但从不张扬。萧师认为,做慈善,在物质上是付出,在精神上却是收获。

李路平:写意花鸟  萧老师乃一代大家

“大写意花鸟画,萧老师乃一代大家!”路平兄说:“萧老师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前提是他是书画史论家,有博厚的画史知识;他的画为什么这么好,书法功底!他用笔用水用墨,用大草书笔法,继承了大写意花鸟画的优秀传统,开辟了花鸟画的新境界,民国以来无二人,研究者不可忽视这一点。”

路平兄自少年便有幸得萧师指授学习书法,并从苏州沙曼翁先生学篆刻,已成绩斐然。其又好文史,谙鉴赏,著述颇丰。他说,每当研究中遇有难解之题、不解之字,即登门或电话求教,老师一席话、一个提示便茅塞顿开!萧师常督促他多读美术史论,养成查字典和做资料卡片的习惯,并鼓励他继续往前走!

中国古代绘画,无论是孔子的“绘事后素”论,老庄的“解衣盘礴”说,还是《韩非子》“画犬马难、画鬼魅易”的论调,以及《淮南子》关于“君形”的比喻,都是用说故事的方法来阐述他们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这些贤圣们大都不是专门讲绘画的,但只言片语却道出了绘画要追寻的一种任性自然的创作状态。这些固守礼法的先贤诸子,谈到绘画,却教导人们不要受礼教束缚,任性姿情,散怀逸笔,达其性灵。夫圣达之言,化成天下,即为人文。萧师的绘画笔墨恣纵、淋漓酣畅,蕴含书法的力量,山水、人物、花鸟都很精到,尤其是花鸟画,“面目十分豪放纵肆。似乎斟酌于徐文长、李复堂、吴缶庐各家之间,取徐的恣肆、李的磅礴、吴的沉酣,以之不厌烦地描绘荷花,歌颂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薛永年语)

萧平老师好研古迹,善考画理,书法高妙,绘画绝俗,又兼具文人情怀;他研史论、精鉴赏、富收藏,其成就已经到了需要人们仰视的高度。这个高度用智慧和勤奋筑就的,是与其人品和艺德相辉映的。在我们这些“爱莲居”弟子的眼里,萧老师一如碧波之清莲:宏达雅正,香远益清;岁寒之苍松:卓荦绝俗  屹然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