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十三钗》之死亡

(2012-01-16 06:52:23)
标签:

《金陵十三钗》

死亡

分类: 《金陵十三钗》之七七四十九天

http://s13/small/87be73fdx78edc3a1773c&690(丘堤:相守一生)

                                    

                                           死亡是一种解脱吗——题记

 

   《金陵十三钗》里最多的是什么?是泪水吗?是痛苦吗?是爱情吗?不是,最多的是死亡。从开始到结束,死亡在游荡,在徘徊。

    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死法。大街上死尸遍地,这些死亡不知道是如何发生的,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只是单一地展现着死亡,告诉人们,死亡就是这样。停滞、僵硬、冰冷、不再变化,也不再呼吸,死亡带给我们一种终结的感受。由此人们害怕死亡,死亡会将人的渺小无情地展现出来,会让我们与所爱的物,所爱的人,所爱的一切永远隔离开来。人们面对死亡的时候往往才更发现生命的可贵。大街上那些奔跑的脚步每一个急促的移动都高喊着我要活着。

    有一些死亡带给我们的感受是相当深刻的。之所以深刻,是因为与那些群体性的死亡对死亡意义的概念化解释相比,这些死亡如同将死亡这个词条演绎出来,可见可知可感可叹,带给我们更丰富的启示。  

    小珍的死是一种神秘的牺牲。当日本兵在追赶掉队的三个女孩时,小珍躲到了一个杂物棚底下,书鹃和另外一个女孩躲在了水泥管里。起初书鹃她们也想要钻进杂物棚,但遭到了小珍的拒绝,这个拒绝让我们想到了或许是自私。但也是这个自私救了书鹃她们。日本兵很快发现了小珍,拿刺刀捅她,她竟然一声也没吭,这种无声地接受死亡的行为保护了别人。书鹃们甚至没有发现小珍的死,对她们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同伴的死亡有可能让她们失声喊叫从而暴露目标。无论怎样,我都惊叹生命在死亡到来时那种急促跃向崇高的变化,前一刻还是想要逃命的顽童,后一刻就变成为他人牺牲的圣女,是什么促成了生命的这种飞升,很难用理性去解释。这种升华是纯然个体性的,它只发生在特别的情境下特别的人身上,如同砸死日本兵的墙上的裂纹,不要期待总结出一个可供借鉴的法则,它只属于全能的上帝。

    中国军人前赴后继的死亡是为道义谱写的宏大交响乐。他们奔跑,倒下,跳动,飞身……如同一个个巨大的音符,前一秒钟还在为整首乐曲的最高潮而奋不顾身,后一秒钟已经消失在永恒的虚无中。军人在死亡的那一个瞬间到来时,往往完成了自身有限个体难以突破的死亡意义。因此绝不能从个体角度去评价军人的死亡,联想到他的父母、妻子或者孩子,这种联想是对军人死亡的误解。军人的死亡如同音乐厅中此起彼伏的回响,带给观看这种死亡的人一种生存背景,让他们敢于突破俗世的羁绊,进行一种有别于日常行为的思考。

    英格曼神父的死亡是一种缺席审判。因为缺席,所以带给教堂里所有的人一种更加真实的选择。有的人因为这种缺席,逃跑了。老顾,背叛了教堂,背叛了他的生存方式,背叛了与他共事的乔治,背叛了他与红菱的约定,他的背叛彰显了人性的无根无义无情无信。老顾的逃离一般看来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实际上是人性再一次的流浪。大多数人还是留了下来,尽管这种留守的动机非常复杂,有为信仰而留如乔治,有为保护而留如书鹃们,有为投机而留如红菱,有为寻找而留如玉墨约翰,有理性的留,有盲目的留,有高级的留,有低级的留,有为留而留,有为不留而留。但是留下就有希望。尽管这种希望的结局可能是死亡,但是灵魂的救赎却有了出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