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岭兰香

半岭兰香
文/叶圣渊
1
文人无聊,得知白兄在《天津文学》上发表了新作《半岭看云》,就想去半岭一探究竟。
2
午后时分,徒步沿交溪北坡木质栈道蜿蜒而上,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山高坡陡涧深,栈道两旁猕猴桃园、茶园等植被低矮,视线良好,只是头顶炽热的阳光无遮无拦,直射难耐,加上四周没有特别可看的景致吸引,不要说山间悠悠的白云,哪怕是几块像模像样拿得出手的石头也难觅踪影,大伙心里都有种被白兄优美文字忽悠的感觉,闷声低头攀爬,不觉呼吸粗重,微微出汗。
领头的陈阁老为调节气氛,忙停下脚步打趣调侃起早晨出发前在群里喊要穿长袖出行的黄局来,大伙闻听哈哈大笑,顿感身轻气顺许多。此行黄局年龄最小,自然不敢分辩,我和黄局走在后面,挨得近,他只好偷偷找我诉苦了,说早些年姐姐一家在柘荣工作时曾来这边避暑,夜里因为没带长袖冷怕过,考虑到如今时过中秋,估计比那年夏天应该更凉快,没料想今天错了。黄局说完抓耳挠腮直摇头,还做了个土行孙遁地,无地自容的鬼脸。
好在栈道不长,几分钟光景就到了岭头的树林下。黄局眼尖,捷足先登,一头钻进穿林而过的柏油小公路,张开双臂,装作要把满林子清凉抱在怀里的陶醉样,流露出诗人特有的浪漫,扬眉吐气,化刚才的难堪于无形。林中乔木灌木相杂,枝繁叶茂,密密匝匝,林下落叶枯枝铺满,土壤潮湿,灵芝们这里一朵,那里一簇,站在路边即可寻见。阳光透过林木罅隙落下,地上斑斑点点,整片密林倒是不显特别阴郁,但是,扑面而来的沁凉已经足足让尾随而进的我们体会到了黄局穿长袖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香,兰花香!”缕缕幽香袭来,沁人心脾。进入林中腹地,酷爱花草的陈阁老带头,大伙都来了兴致,循香四处寻觅兰草,但苦于林中太大太密,只闻其香,未见其容,最终只好在一片“剑兰还是墨兰”的争辩声中而作罢。
虽无缘与兰花相会,不能一睹花中君子芳容,甚至采撷一株兰草捎回,多少有些许美中不足,但细细想来,有满林子兰香相赠,不亦快哉!
3
转过山鼻,别有洞天。白墙黑瓦,一个坐落于岭头凹垵处的村子就在眼前,背靠青山,坐北朝南,半岭到了。原来,我们一行刚刚穿过的是环村风水林。由于村子所处的南坡地势较为平缓,村口林木比来时更显高大,路边迎客的名贵黄花梨和红豆杉尤显粗壮,需两个成年人方能合抱。从两树的树龄可以窥见,这个村子应该同样古老。
村口有一座一二十米长的连廊,连廊内侧有一个不大的水池,水池里有个水碓,悠悠转动。这些刚建不久的建筑走的是简约朴素的路子,就地取材,不加粉饰,与旁边原有的林氏宗祠、永林宫、望安亭等风格相同,没有给人后来者居上,喧宾夺主之感,可以看出新建筑的主事者是个崇尚自然,低调内敛,不喜邀功之人。
这女子能说会道,见多识广,大伙被夸得心里乐开了花,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和她攀谈起来。她说,她姓林,土生土长半岭村人,由于对种植猕猴桃情有独钟,早些年特意去了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眉县取经学习,几年前学成返乡,在半岭北边较陡的荒坡上开垦种植了猕猴桃。凭我有限的阅历,年纪轻轻在搞农业种殖的女子闻所未闻,我好奇,盯住她躲在宽大帽檐下扑闪扑闪的大眼睛,问:“如此说来,刚才路过的那片猕猴桃园就是你返乡后种植的喽?那效益怎样?”她正想接话,不料手机响了,只好一边点头,一边请出身后赶来的中年男子救急,就忙不迭赔不是,再挥挥手,接电话走了。中年男子自我介绍说自己也姓林,是半岭村党支部书记,那女的是他的侄女辈,叫林凤兰,她不但种植猕猴桃,而且还经营一家民宿,还是抖音红人,忙着哩。
种猕猴桃,还玩抖音?怪不得将自己包裹得这么严实!看来这个女子既时尚又另类,她的身上有太多出人意外的谜团值得去探究。
林书记看我们眼里的迷雾不减反增,就接着替她解释说,刚才,他们俩来村口是为迎接一位外地客商来的,主要是准备谈茶厂投资合作的事情。不料该商人开错了路,从村尾那边过来了,所以凤兰她急忙忙先往那边赶了。
4
我们与林书记一同进入村子,林书记指着路边一座老屋,边走边给我们讲村子的历史,说半岭村都姓林,五百多年前的隆冬时节,始迁祖为寻找走失的耕牛,踏遍附近山山岭岭而不得,后来发现老牛就在这里悠然自在卧着。四周围白雪皑皑,唯独牛身下这块土地热气腾腾,你说神奇不神奇?
我们连忙附和说:“那是那是,怪不得如此高山之上,现如今还能出现这样欣欣向荣的村子了。”
林书记听罢,却摇起了头,说:“才不呢,这么好的风水宝地,若不是前年来了个乡村指导员,差点就成了无人村了。”
水泥公路贯穿全村,大路小巷干净整洁,村口三四层楼新房林立,外墙雪白亮堂,刚刚建成不久;村中上百年以上老屋鳞次栉比,土墙外表平整,墙壁上、厅堂里还留着上世纪那个年代特有的标语和印记。弄堂里几位老人靠在竹交椅上悠然自得,颐养天年,从心底里自然溢出的笑容,哪见有一丝的愁云?一孩童跑出家中,蹒跚着走到祖屋厅堂,两三岁光景,眼睛澄澈,憨态可掬,身后跟出来一位五六十岁光景的奶奶,一问才知,原来孩子爹妈住在县城,半小时车程,他们经常在城乡之间来来往往。古老和现代并存,没有一点暌违之感,你说,整个村子哪有一点颓废的迹象?
来到“最美半岭人”的图片前,看我们脸上仍有疑云,林书记指着图片上“励志”、“公益”、“勤劳”、“孝顺”等版块的人物说:“你们看,你们看,我们半岭乡亲淳朴善良,吃苦耐劳,远近闻名。人们说靠山吃山,但是前些年,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大山却已经养不好我们这一代人了。唉,若不是前年来了这位李指导员来帮着指导工作的话,原先潮水般外出打工的村民们怎么会陆续回流呢。”
说话之间,我们来到了崭新气派的村多功能综合办公楼。茶几上,一壶老白茶咕咚咕咚上下翻滚,茶香四溢。乘林书记和外地商人交谈之机,我们见缝插针问了凤兰几个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凤兰说,说返乡创业是因为故土难离那也没错,但是话说回来,长大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能够一年几次常回家看看也可以缓解思乡之愁。真正诱使她回乡的,主要是半岭适合猕猴桃生长的高山气候,以及地处两省三县的区域优势,这些能够确保猕猴桃的品质和销路。但是,最最主要的还是看重人,乡里乡亲的,都是实在人,比如说这里猕猴桃的病虫害,不能用农药除而是靠徒手抓虫子,这就是良心活了,请自己的叔叔伯伯老哥们帮忙多放心,是不是?
为了确保猕猴桃绿色环保无公害,还手抓虫子除虫害?看凤兰侃侃而谈,一套一套的,方方面面都有考量,大伙对凤兰的精明和胆识赞赏有加。
听到这里,边上的黄局忍不住了,俏皮地插话:“那是,你出钱,老乡们出力,那么,基本上可以做到免检加双赢喽。”
凤兰听后却动情地说:“说到人,就不得不提李部长了,若没有他,我们整个经营规模就不可能做这么大了。”“你说谁?”我问。好像早知道我有此一问似的,凤兰接着说:“这个李部长就是李指导员,因为他曾当过我们柘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虽然人家现在官大着呢,但是我们柘荣人民还依然亲切地叫他李部长,改不过来。”
凤兰还说,李部长不但帮她联系助农贷款,鼓励她开民宿,还利用自身曾在宁德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当主任的人脉和资源优势,帮她多方联系宁德地区各商场的过期牛奶,帮她渡过难关,解了燃眉之急,否则真坚持不下来。
原来,过期的牛奶可以化废为宝,是猕猴桃最好的有机肥料,跟凤兰交谈,在科学种植方面,我们也长知识了。
难怪坐在我们面前的凤兰底气这么足,原来,除了她“艺”高人胆大之外,她的身后还有李部长和林书记以及一大帮父老乡亲呐。
5
半岭村党员活动室。林书记和外地客商洽谈好了合作框架,他走到窗户前指着村后山说,你们看,后山形如一只凤凰,这环村三百多亩的风水林就是凤凰张开的翅膀。我们村两委在几届乡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尤其是这两年在李部长的直接指导下,对这片森林进行了林下林间立体发展设计:现在,部分林区地下已种植灵芝、黄精等名贵中药材,林中安装了喷雾水管,垂养了条装仿野生黑木耳。其他区块准备与古道和村庄相衔接,下一步进行“林间漫道”亲子游设计。说到旅游,林书记好像突然记起什么,走到书柜前,拿出一本李部长著的散文集《偶话耕读》在大伙面前晃了晃,说,半山半水半亩田,半是人间半是仙,李部长要求我们做好“半”字文化乡村游文章,还替凤兰那边的酒吧和民宿起了“半醉吧”、“半醒阁”的名字。李部长是文化人啊,文化人做事、考虑问题就是不一样。
看得出来,林书记对李部长一脸的崇拜,满腔的信任,我们环视四周寻找李部长,林书记无不抱憾地说:“不好意思,今天周六,李部长下山去了。”
党员活动室出来,林书记看我们意犹未尽,指着刚刚到站的公共汽车感慨地说:“若没有李部长的争取,我们半岭城乡公交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通啊!”看几位村民正欢天喜地地从公交车里走出,黄局凑近一位走在后面的老大爷身旁,问:“李部长认识吗?”估计老大爷不大会讲普通话,他连竖大拇指频频点头,又憨厚地咧嘴笑了笑,连说“好干部,大好人”。站在一边的林书记见状笑了起来,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说李部长来了后,半岭村茶园在原有1200亩白茶的基础上又种植了300多亩,还开垦了一大片太子参园地,现在乡亲们,忙时在自家园地里耕种,农闲时到凤兰的农场里干活,抓虫子,剪枝,施肥,收入翻了好几倍了。
6
原路折返来到村口,开始西斜的阳光从树梢顶端洒下,打在林氏宗祠屋顶的黑瓦上,嘀嘀,身边又有一辆自驾游的私家车停下。我瞅着其中一位打扮时髦且戴着墨镜正准备关车门的中年女子询问,她贪婪地猛吸了口甜丝丝的空气说,是看了抖音后来的,这边空气很香很甜,民宿也不错,他们来自福安。凤兰热情地招呼了他们。
半岭果然名声在外!
站在村口,又有淡淡幽香氤氲而来,手捧《偶话耕读》的陈阁老触景生情,说:“你们说这兰香来自剑兰,还说是墨兰,要我说都不是。”见大伙面面相觑,一头雾水,陈阁老故作神秘地停了片刻,再抬头指着风水林的轮廓画了条弧线,又扭头看了戴着宽大遮阳帽,带游客远去的凤兰一眼,欲言又止,大伙恍然大悟,抢答道:“凤兰!”
20221006一稿,20221019二稿于灵溪
后一篇:我的邻居阿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