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材中的詹森(Boysen-Jensen)实验真是不清楚

(2011-08-08 08:54:59)
标签:

杂谈

分类: 植物激素

教了这些年,这一点真是迷惑,今天看了刘老师的一篇文章,心里好了些,摘抄如下:

《刘本举:例析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类型》

    在著名的温特实验之前,丹麦著名生物学家詹森(Boysen-Jensen)曾经做了一个实验证实影响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到底是尖端这种结构本身,还是尖端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把这个实验过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比较两个实验,并对此做出评价,哪个实验的科学性、严谨性更好,为什么?詹森的实验过程如下:取一完整的胚芽鞘,切去尖端后再把尖端放上,但尖端和下部用琼脂薄片隔开,结果发现向光性重新出现,由此证实了尖端对下部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所以影响下部的不是尖端本身,而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可运输到下部化学物质。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一般能总结出:该实验不能完美的解释尖端产生了可向下运输的化学物质,仅仅能证明这种影响作用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不足之处为不能完全排除尖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选择这个探究环节,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