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布衣与郑氏义门
(2013-11-17 15:54:2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江南第一家”的故事 |
2010年9月25日雅浩从武昌直到义乌,再转车到黄宅转到郑宅镇,终于看到当年南宋国师赖布衣祖师亲自点穴安葬的“金钗形”郑氏祖地,也成就了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江南第一家郑氏义门。
“江南第一家”指的是浙江省蒲江县郑氏义门而言。宋代赖布衣自己所著《催官篇》一文“催官评水章”中就有说道:三阳水来归鬼乡,义门寿考同休光。这里所指的就有点说的是郑氏义门。鬼乡者,未为鬼金羊,三阳水为卯巽艮,卯属震卦,震纳卦庚亥未,未为震本卦,乃是催官纳甲水,故主寿考富贵。郑氏义门世称(九世同居),实为十五世同居,只因同居至第九世时,屡受朝庭褒扬,名声大播天下,故以九世同居闻名。郑氏义门所以能够一门尚义,十五世同居,二千余人同饮食而无分争,这跟赖布衣给他们做的祖坟风水是分不开的,发族原因主要是得倒了地理之荫,而且祖坟的影响力巨大。同居第一世祖郑绮,父郑照,照公逝世后,就是由南宋时地理名师赖布衣亲自主持,葬于蒲江县郑宅镇之镇郊,位于郑宅北方约一公里,由于穴位选择高明,不论在乘气、消砂、纳水各方面,都力求完美无缺,所以后代子孙能够孝义相承,永久不衰。实地勘察的情形记录于后:郑氏照公祖地,为丑龙入首,有几个穴位可见,正下之穴之乳突为丑山未向,在此称丑山未向,稍偏之穴之乳突为壬山丙向,另外正穴之青龙砂为子山午向,白虎砂为壬山丙向。由于外国尚有砂手保证,因此这四条脉都有可能结穴,而结穴之直假,则以乘气、消砂、纳水三者来判断。郑氏二世祖坟茔为壬山丙向,巽宫来水,左水倒右,从未山而出,有龟镇守水口。
这次我们前来浦江市的“江南第一家”考察郑氏祖坟,得知我们是赖公风水后学,传承赖公一脉,立即得到了郑氏宗亲会副会长,郑氏文史研究会副会长的热亲招待,而听他的详细口述,“江南第一家” 郑氏二世祖的坟茔恰恰就是《催官篇》的著者----南宋风水堪舆大家,足迹曾踏遍整个中国的赖布衣仙师亲自点穴、亲手主庚安葬的。后郑氏家族由于一门忠烈被赐封为“郑氏义门” ,又由于家族聚居达3000多人而不分家,被明朝皇帝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而富贵不替。郑氏二世祖坟茔为壬山丙向,巽宫来水,左水倒右,从未山而出,有乌龟王八镇守水口。
郑氏义门祠堂
郑氏义门位于浙江浦江县郑宅镇郑宅村。郑氏也就自南宋至明代,因祖坟葬下后人丁大旺,发越无数,导致合食义居15世计330余年,历代屡受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赐称"江南第一家",人称"郑义门"。此宗祠始建于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后屡经扩建,到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扩建至五进两厢计64间,号称"千柱落地",占地3000多平方米。嘉庆三年(1798)修建。建筑持明初风格,规制恢宏,浑朴肃穆。我们前来参观时,只见宗祠内无蛛网鸟巢,连蚊蝇也很少见。完整保存有元明迄清代碑刻、匾额20余方,还有古柏9株,据说为宋濂亲手植种。直到1981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附近之玄鹿山为昔时宋濂与友人修禊之地,并作"八景诗",还有八景摩崖题刻存在。
江南第一家
这是个号称“东方奇迹”的中国式大家庭。鼎盛时期家族达3000 余口。每天黎明闻钟声即起,钟响四下,盥洗八下,全体到祠堂聆听训诫,然后分男女集体进膳,然后各就所业:8岁以上男孩入家塾,16岁入大学;成年男子则从事稼穑、畜牧、园艺、运输以及管理等等;妇女机杼纺织。晚间还碰头商议次日生产。雍雍睦睦,耕读传家,秩序井然,生生不已。从南宋建炎初年,即公元1127 年开始,到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 年),遭大火拆灶异居,先后绵延330 年,比我国历史上盛世唐朝还多了半个多世纪,成了中国家庭史上的奇迹。
它内部实行共财聚食,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族集体所有,个人不得私置田产,私积货财,60岁以上免去劳作,由宗族赡养。那时,古镇不像现在,四周土地平旷,良田美池,古街古道,小桥流水,屋舍俨然。男人们晨兴理荒秽,荷锄走进白麟溪上十桥九闸,跟在桥畔晒太阳的老人“相见无染言,但道桑麻花”,真还有点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儒家模式的理想小国。
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至今尚存有江南第一家郑氏宗祠等一批重要文物群落,是饮誉中外的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朱元璋在赦封郑氏为“江南第一家”后不久,又送来一块御匾,至今挂在有序堂正中:孝义家。下款还有一行小字:“江南风土薄,惟愿子孙贤。”宗祠正厅高悬着历代名人的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宋濂手植的古柏。宗祠周边又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老佛社、建文井等古迹,内容丰富,蔚成群观。江南第一家以其融古代建筑,风景名胜,民俗传统、儒家文化为一体的独特景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感泉
从郑氏宗祠出来,沿着古老美丽的白麟溪,我们来到古镇另一景点———孝感泉。这是当年首创合族同居的始祖郑绮的遗迹。据传,郑绮事亲为大,在当地是位有名的孝子,他母亲“患风挛”,瘫痪在床30余年,他“抱持以就便溲三十余载”未有半句烦言。一年大旱,溪水干涸,病母却想喝溪水,郑绮在溪边“挖数仞仍不得泉”,急得他号啕大哭了三天三夜,感动上苍,从地下突然涌出甘泉,这就是“孝感泉”的来历。
赖布衣略传
賴布衣,宋朝國師,江西省寧都縣人,先祖賴仲方,祖父賴復興,父親賴泰安; 賴布衣,字太素,名文俊,號布衣,於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考中進士,宋理宗時拜國師,精於地理風水術,每點一穴皆扶蔭主家子孫多代發官發財,由此而風水祖師名號留傳於世,近千年而不衰。又說, 賴布衣原名賴鳳岡,字文俊,江西省定南縣鳳山岡人。生於宋徽宗年間,九歲即高中秀才。曾任國師之職,後受奸臣秦檜陷害,長期處於流落生涯。賴布衣的足跡幾乎踏遍祖國大地,憑著堪輿理論與技術,一路憐貧救苦,助弱抗強,留下許多神話般的故事,“風水大師”的名聲不徑而走。浙江、安徽、江西、香港、广东、广西、等省份都有賴布衣的堪定形跡。
傳說賴布衣所著《青烏序》剛脫稿,就被南華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經一百多年後傳給了劉伯溫,劉伯溫憑它輔佐朱元璋成就了帝業。後來賴布衣看破紅塵,遁隱山林,長期與青山白雲為伴,最后羽化飞仙,所以人不見其蹤。賴布衣被尊稱為贛南四大堪輿祖師之一。賴布衣的故鄉“布衣祠”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和旅遊景點,前來瞻仰的香港同胞絡繹不絕。傳世有《催官篇》等。
宋代最著名的相地大師賴文俊,自號布衣子,別號先知山人,世稱賴布衣。曾在福建當過官,《夷堅志》記有「閩中賴先知山人長於水城之學」,並記有他在福建相地的事蹟。
宋代國師賴布衣,江西省寧都縣人,足跡遍及江西省、廣東省、福建省一帶,据说是死於福建省,凡行跡之處,必扞有名穴,此墓李氏祖墳位於廣東省南海市佛山,山體為螃蟹形,葬於蟹眼處。為賴布衣點穴。經查訪當地居民得知,墓雖近千年但每年仍有大批子孫前來掃墓,且皆屬於中上階層人士。
我曾前往江西省寧都,考查賴布衣生平,並查到賴布衣先祖賴仲方墳墓。該墓為賴氏祖先於隋朝時期,從河南許昌遷徒至江西寧都時之第一代祖賴仲方公,墳墓位於江西省寧都縣城南郊馬家坑鄉,墓坐西南,向東北,為一平洋格局,該墓賴氏後裔己繁衍百萬人口,散居各地,但該墓每年照常風光掃墓,被政府單位例為古蹟保護。后来迁移到江西省察定南城南郊二公里馬家坎鄉高坎村日夜加油站旁的永枫岗,直行2-3里就到了凤岗村,这里就是赖布衣出生地和故居,还有赖布衣亲做的位于江西省龍南縣南享鄉龜湖村賴泰重夫婦合葬墓,为坐南向北之地,穴似一高椅,為一將帥格局之風水寶地,該墓自宋代至今八百多年,子孫繁衍三十多代,人丁六萬多人,目前散居各省與國外。經當地人稱.目前該縣政府機構裡大小官員中,賴泰重派下後裔占有一半。祖墳風水確能扶蔭子孫之吉凶禍福,且其影響力是久遠且多代的。
黎氏大宗祠位于潢涌村,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宋、明、清代遗迹,宗祠为三进院落,两天井,四合院式布局,前有包台,两侧为厢房,东西共有房15间,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是东莞现存最大的宗祠之一。黎氏大宗祠于2004年底重修完毕,共耗资四百万人民币。并被评为东莞文物八景之一。
记得宋朝风水大师赖布衣经过白云潭时也曾留下过偈语:“幕阜山发龙来,乌土山,把头抬,白肚岭,留一缀,赵家咀,好安埋。”偈中赵家咀就是半岛形白云潭的“岛尾”。从《郑氏族谱》上查到明朝中叶郑姓迁崇阳的始祖居住地叫“白云潭”看,才知道在明朝以前,这儿就叫白云潭。有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