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石硑山

标签:
情感 |
分类: 原创 |
石硑山位于浙东之滨的台州市路桥区,大人尖、小人尖谓之石硑山双峰。石硑山,是我们这代曾经在那附近生活过的60后无法抹去的记忆。
由石硑山上去约三分之二高度,有一岗就是小人尖所在。在此可以观看到路桥的城貌及四周的景致。再往上就是大人尖。从这里俯视整个路桥城,房屋、道路、河流皆历历在目。当东方燃红了一角时,无论大、小人尖,都能遥望一轮红日从东海升起,光芒四射。路桥十景之一的“人尖晓日”由此得名,只是此种景象我却无幸目睹。
大人尖是路桥是石硑山的主峰,海拔220,是路桥第一高峰也是路桥的镇城之山。六年前,也是30多年后的又一次登此峰,我用指南针测的准确坐标为北纬28°33'52"、东经121°21'56"。
大人尖往东的余势延伸至下包村处称之为金燕岭,这个名字是我前几年在谷歌地图上才得知。金燕岭的东南侧是是驻浙海军航空兵的一个师部营房大院,西北侧为部队的家属区所围,营房和家属区是50年代典型的苏式设计。大人尖往西北的余势延伸就是小人尖。那个时候对大人尖和小人尖,我们俗称为大人山和小人山。
那个年代,在小人山东侧的山脚处,有一个家属区和两个供部队和地方民兵的轻武器射击靶场,另有部队的一个班驻守警卫着一个弹药仓库。孩提时,我们这个家属院位于金燕岭西侧山脚的山后。在这个家属院,我居住了12年直到应征入伍。从懵懵懂懂开始懂事起,对石硑山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莫名感情。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期,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步入中学时代起,那里成了我们暑假的一个好去处。
那时的山,有多条蜿蜒且不陡峭的野路小道从不同的方向通往大人尖顶。东侧和南边的山凹处各有一个小水库,是当时饮用水的来源。山上那时还有大概是五六十年代设置的铁丝网以示军民地界的分界线,只是随着岁月的消失也已逐渐损坏。我们经常尝试着学习战争影片里面的那些英雄人物,爬进爬出,乐不可支。只是,在山野丘壑的奔跑嬉闹,身上总要留下许多被山上那些藤棘草丛所划伤的痕迹以及满身的污垢,甚至被铁丝网钩破了衣服,回到家后遭到父母的严厉训斥甚至是一顿痛揍是在所难免的了。
真正吸引我们爬山的是那山上到处长有的那些许多野果,如掌叶覆盆子,我们称之为野杨梅,酸里带甘,是当时被我们认可的口味最佳的一种野果。如今每年五、六月间,在我居住的城市角落,还时不时地看到一些农村老人提篮挑担的叫卖着,想来这是一种口味的怀念吧。还有那些野栗子和只能入药的金樱子、灯笼沧子等野果,由于口味太差或是不能入口,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屑一顾的,许多野果至今还叫不上名称。在那个食品缺乏的年代,这些野果无疑成了我们当时解馋的美味,也成了孩提时光的一种甜美回味。
在路桥经历了十年的学历,印象中也没有哪个老师传言过石硑山的名人典故轶事。家属院父辈们都是来自天南地北,更是无人知晓。多年后,在外地工作的我,时不时地经常回路桥寻迹怀旧,才逐渐得知石硑山的古往今昔。
路桥人杰地灵,早在周代后期就由徐偃王南渡带来的先进中原文化,路桥的文明起源于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有许多名人曾在此驻足。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到过路桥,在老街留下“右军墨池”;唐代鉴真大师东渡前曾在峰江镇莲花山旁的香严寺讲经说法;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叶适、明代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黄绾曾在路桥居住讲学;元末第一支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元末明初文史学家陶宗仪、书法家美术家柯璜、著名书法家任政和抗日将领陈安宝、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书画家陈叔亮也都出生在路桥。
史料记载,东汉开基者刘秀统一中国后,开始发展江南,路桥始称“新安”,以取其意“新近取得安定的地方”。北宋《元丰(1078—1085)九域志》载有。“黄岩有峤岭、于浦、新安、青额、盐监五镇。”新安就是路桥的旧名,至少在北宋前就有,如今路桥的地名始见于南宋。
六年前的那次寻旧怀故是在夏末初秋时分,午后的天气依然炎热。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没等太阳收起淫威的时候,就才开始登山。这是34年前离开此地后的再一次登山。此次登山是从小人尖开始,这是缘于山上的人峰塔建筑群和四通八达的上山通道所吸引,人峰塔建筑群据说还是浙东南地区规模最大、设计最美的山顶仿古建筑群。
漫步山道,两旁古怪乔松盘翠盖,杈枒老树挂藤萝。满山的植被青翠欲滴,空气中夹杂着潮湿之气和泥土草木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
1990年,当地政府重建石硑山双峰之一的小人尖凉亭时,从离地表1.3米以下的地方发掘出78件周代的文物。专家根据这些写满神秘讯息的文物,推测出此处是一个古代的祭坛。2001年后又在石硑山出土了商代的陶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时路桥有十景,除“五桥夜月”、“右军墨池”、“昌阁书声”、“泾口山歌”、“月河渔火”、“是亦园春”六景在老街外,“人尖晓日”、“普泽福泉”、“华屿听松”、“仙人棋盘”四景就分布在石硑山。清代路桥石曲人蔡国棠有《人尖晓日》诗曰:“群动犹梦梦,人尖已独醒。 林吞孤月白,露洗半山青;野鹤巢先曙,天鸡唱可听。亭亭真玉立,品物递流形。”
石硑山就像一部长长的画卷,一帧帧古老的风景在次第向我们展开。
现如今,当你站在路桥老街跨河而建的三水泾桥上放眼望去,远处的大小人尖落下的山影如墨汁般泼洒在缓缓流淌的南官河水之中,抬头远眺,心中一片开阔清朗。你或许会暗自惊呼,这密密麻麻的店铺街巷之中,竟还能蕴藏着如此绝妙的景色。正是这一处又一处的怡情小景,让人深深体会到这繁荣的都市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