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门,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2020-01-07 16:07:23)
标签:

情感

分类: 原创

白门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一条双向八车道的路贯之而过,它的一头延及繁华似锦的县城,另一头,则20多年足迹未及的那就是我魂萦梦绕的故乡白门。 

白门当地俗称三宅一顶,祖籍位于白门上村山顶绍兴诸暨市陶朱街道管辖,由里方、上宅、山顶个自然村组成。

这里有古老静谧的长弄堂;这里有明清时代的旧宅石屋;这里有曲曲弯弯的清溪;这里更有勤劳善良淳朴的村民。由于这里90%以上的居民姓方,似方氏家史,也可谓白门的代历史。 

白门诸暨方氏第一居地,为方干后人,人口3可以说,白门方氏至少已有1000余年历史也可以说,诸暨方氏也都祖出桐庐,至少已有余年历史。

方干836-903,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词源》:方干,字雄飞,唐进士。谥后,其子镒将其遗柩运于浙江桐庐白云源,后葬于此。之后,其三孙之一方教丁丑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迁居诸暨县四都之凤城里即今白门为白门之祖。缘祖源出白云,故白门方家旧时又称白云世家,这也就是白门一名的演变之源。

白门的来历,原来指的是清白门第的意思,名字的来历却有一个故事。

元代末年,一位来自浦江的书生,名叫宋濂(号潜溪,在一个寒冬腊月前往杭州求学,途径诸暨四都,几乎冻得快死。幸亏当地的绅士方镒发现了他,将他抬回家中及时救治。方镒虽是大户人家,却也是取财有道,勤俭度日,从不欺压良善,在乡里属于清白人家。他看到各村乡亲生活艰难,无力供孩子入学于是独家出资,在本村东面的田野兴建了义仓和义塾,救济贫困户口粮,为孩子们请来先生教学,因此在民间口碑极佳。后来,方镒看看宋濂已经康复,便送其盘缠送他到达杭州。那宋濂历尽磨难,勤奋苦学,满腹经纶。后来,他参加了朱元璋的部队,受器重。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宋濂当了高官。诸暨四都的父老乡亲因为方镒曾经救过宋濂的性命,托他前往金陵求见宋濂,在皇帝那儿讨一个地名,毕竟,四都不适合作为正式地名的。

方镒到了金陵,见到了宋濂,说明了来意。只是那明太祖刚刚开国,百废待兴,日理万机,哪有时间顾得上一个小小地名宋濂开口说了几句,明太祖挥挥手,示意他边上等着。

宋濂等了许久,皇帝还没开口,再看看皇帝的脸色,显然很不高兴。宋濂何等聪明,心知皇帝为难,而且皇帝的确繁忙,便告退下。出了朝堂,那方镒还等在门外焦急地等待着。也难怪,家乡的父老都寄希望于他只见宋濂朝他摇摇头:方大人,回去吧,白问,白问!

方镒一听:白门(白问),莫非皇上是赞颂我们清白门第吧,好名字!非常高兴,连忙跪在宫门外叩谢天恩:草民叩谢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却搞得宋濂莫名其妙。原来,那宋濂本是浦江人,同诸暨是近邻,语言差不多,越中方言问、门,发音一样的,都念做men。宋濂口称白问,方镒却听成了白门,而且理解成清白门第,真是阴差阳错,歪打正着方镒返回诸暨后,把圣上赐下的地名、连同清白门第的寓意一公布,白门的地名由此正式诞生

白门“红门过去是白门”这个故事也是人尽皆知,被人津津乐道,这是诸暨人很熟悉的一句话过去很多人习惯把这当成一个民故事如今看来这涉及的可是白门的一段历史,一个记忆更是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有一点其实毋庸置疑,无论是白门还是红门,真的是很有内涵和故事可说:

60年代文革初期,插红旗拔白旗,把白门的地名改成红门,白门火车站也就改成红门火车站。一次,一个外出多年的白门人从外地返乡,车直埠站,晓得下一站到了白门就开始收拾行李。可是,列车上的广播却说:“旅客同志们,下一站是红门车站。红门过去是白门。” 

其一想:原来直埠同白门之间多了个红门车站,其同隔壁座位上的旅客讲好,等火车开过红门车站再喊他。就闭拢眼睛养起神来。 

红门车站开过,那个白门人拎起行李准备落车,一看,却到了诸暨。其问列车员白门车站在哪里?列车员讲:“白门过了,是前头一站。” 其讲:“广播勿是讲得清清楚楚,前头一站是红门,红门过去才是白门。” 列车员笑了起来:“你听错了,广播是说,红门过去的名称叫白门,勿是讲红门过去一站才是白门。” 

在白门下新之畔的田野之上,有白门完小,最早为方镒所创。虽世事沧桑,校已迁址,但旧址至今还在,那刻有义塾两字的青石大碑至今还在。那,曾执教过鲁迅《柔石小传》中提及的具有台州式的硬气的著名文人方孝孺;那,曾出过平定东南寇乱的名将方国安。那,又曾是明代朱元璋后裔带着反清复明的组织红门企图重建都城,东山再起的地方。 

方镒,元初山顶乡上宅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方尧卿,宋时游学于太学,因文才出众,升补为太学上舍生。方镒也曾肄业于太学,气轩迈,读书笃行,不拘泥于章句

他父亲在世时,曾打算筹建学塾,置学田,用以教养族中子弟,但这个愿望未及实现就去世了。于是方镒继承父亲遗志,捐献良田十二顷,将其每年的收益积蓄起来,设立义庄,使族中老弱病残孤独者生活供养有依靠,对婚嫁者给予补助,死丧者则给予成殓安葬。

他还捐资在白门里建立义塾一所,承担全部办学经费,免费招收族人子弟和他乡人就读。义塾颇具规模,并聘情四方名儒担任塾师。许多人不远千里负笈来学,培养才俊不可胜数。

由于办学成就卓若,义塾声誉日隆,当时的侍御史冯翼想要把方镒的事迹上报朝廷请求嘉奖,被他婉言辞谢。他说,我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我不想利用这个博得功名。就这样,方镒始终甘为一介布衣。

方镒死后葬于白门里凤凰山下。下葬之日,数千人为之执幡送葬。白门方氏宗谱对方镒的赞词是:千亩庄田改义塾,几多才子冠儒风。

沧海桑田,皆成历史;是非成败,自有评定。如今,一幢幢新造的新屋别墅拔地而起,一条条公路纵横交错百姓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方干之后正走南闯北,拼刺于市场经济的大潮搏击于现代商业的洪流。 
   
白门,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白门,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寻古怀旧


白门,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故 交

白门,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白门,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白门,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白门,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印 象


白门,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族 谱
白门,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祖 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