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字的解读
(2013-01-20 13:13: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自我总结 |
女儿名静,本取自道德经“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后来学习今日学堂的理念,得知女孩子要培养的就是“静”和“慧”,又碰了个巧沾了其一,很是满意。
当初为取名字,还特意去《说文解字》上查了一下。那里说“静”就是“審(审)”的意思。再查“審”,是详尽、周密的意思。当时很奇怪,我们常用的“静”字可是一点都不沾“详尽、周密”的边啊。当时没发现线索,所幸“详尽、周密”的意义也不错,就没再细查。
今天为女儿写了篆书的名字,为查静字的篆书写法访问了汉典网。在那里看到了《说文解字注》中对静字的解释:
- “采色详审得其宜謂之靜,《考工記》言书绩之事是也。”
- “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tiǎn niǎn 污浊)不鮮。是曰靜。”
- “人心审度得宜。一言一事必求理義之必然。則雖緐勞之極而無紛亂。亦曰靜。引伸假借之義也。”
第3个解释最合我意,决定以后在给女儿讲述她名字的意义时就采用此意。
那么,安静之意又从何而来呢?《说文解字注》对静字的解释最后一句“安靜本字當从立部之竫。”原来是这样。外在的安静本应是“安竫”,只因后人用错了字才写成“安静”,而原本的静是指内心义理清晰无乱。至此,我更喜欢这个“静”字了,不管外在的环境是否“竫”,内心的“静”才是根本。
再一想,为什么《说文解字》中没有对“安静”这个用法的解释?多半是因为汉朝时“静”、“竫”还没有混用,而“静”取代“竫”是后世的事。那么在读先秦时期的《道德经》时,我们就应该将其中的“静”字按照“内心义理清晰无乱”的角度去理解。试了一下,也确实符合逻辑:“静为躁君”,这“躁”指的不就是内心嘛?那么前面的“静”指内心才更能与之呼应啊!用这个思路读起《大学》来也更明白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个“静”不只是原以为的清净镇定,更应该是指清晰无乱的境界。
得到以上结果的同时,也对自己开始寻求“静”字解释时没有到底而反省了一下。
今天因这一个字得到了三份收获,真是件令人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