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永正《学写对话》课评(黄国才)

(2012-04-14 13:30:12)
标签:

教育

习作“教什么”
              ——赏析于永正老师指导三年级《学写对话》
习作要不要教?
于永正老师指导的《学写对话》(三年级)给我们非常肯定的回答:要!
习作教什么?
于永正老师指导的《学写对话》(三年级)给我们完美的答案:激发兴趣(激励唤醒)、教给方法(包括修改)、提供范式。
习作怎么教?
于永正老师指导的《学写对话》(三年级)给我们完美的答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习作实践、因文施教、激励唤醒。
一、习作是要教的
有人说,学生习作不是教会的。我认为这话只对了一半。准确一点说是:习作不是教会的,而是写教·教写会的。
有人说,孩子说话都不需要教,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为什么要教呢?孩子说话没有老师吗?孩子说话不要学习吗?那为什么孩子出生在英国,说的是英语;出生在日本,说的是日语;出生在中国,说的是普通话?我出生在光泽,说的是光泽方言;你出生在杭州,说的是杭州话;他出生在广东,说的是广东话?为什么“狼孩”只能嗷嗷叫?这说明,说话是要教的,只不过教无定师、教无定法、不教而无不教;说话是要学的,只不过学无定师、学无定法、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用用学学学学用用。就这样,正常的孩子在出生若干天说出“妈”“妈妈”后,就不断地学习着、实践着,到了三四岁,日常的口语交际就不成问题了。那为什么有了日常口语交际的基础,再被教了三四年、五六年的书面语,学生却写不出作文、怕写作文呢?
原因只有一个:教出了问题(没有教、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么教)!
我非常荣幸,在现场多次聆听于永正老师教作文,不管是中年级还是高年级、不管这个班级基础好还是不怎么样,只要被于老师一教,一篇超出学生原有水平的作文就在一个个学生的笔下诞生了。
二、习作教什么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于老师到底有什么魔法、于老师到底教了什么?
请跟我到于老师《学写对话》一课中看一看吧。
1.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写、不知不学地写出来了。请看三个场景:
(1)课前师生对话。
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欢迎我吗?
生:欢迎!
师:谢谢!那,我们就上课吧!
再普通、再简洁不过了(“大道至简”)。于老师话锋一转,说:“请看,我把刚才的对话写出来了”(幻灯片出示):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欢迎我吗?”
小朋友齐声回答:“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就上课吧!”
这就是写作。这就是习作。这给孩子许多积极的暗示:写话不难、习作不难;不仅不难,还很有意思。
(2)师生扮演猴妈妈和小猴。于老师是天才表演家,他演什么就像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教学生演也演得像、更更重要的是他表演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课堂资源。如这次表演,目的是:一引导学生观察,为写好提示语(人物的动作、神态)服务;二提供习作素材(故事情节);三使作文课有情有趣,生动活泼,真正化苦为乐、快乐学习。
(3)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时,于老师总是及时、准确地捕捉住习作中的闪光点,鼓励之、放大之。如一位同学把表演中“小猴”临时加进去的台词“还不够我塞牙缝呢”写进习作中,于老师对着全班表扬道:“我刚确实说过这句话,多生动啊。你们为什么没注意到呢?为这一句加5分!”于老师总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自己努力带来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孩子都信心满满。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最成功的课,是让学生有希望、有憧憬的课”。于老师用行动做注。
这就是“唤醒”!
2.教给方法。方法是“带得走的能力”,但方法不是当知识传授,而是在实践中运用、从实践中总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于老师的《学写对话》教了什么方法?
(1)分段。分段(提行)写对话,清清楚楚、清清爽爽;还可以把作文写得很长,多好的事啊——学生高兴、老师高兴、家长也高兴,何乐不为?
(2)提示语。写好提示语,让读者明白谁说的、怎么说的。然后变换提示语的位置,使作文变活了。
(3)修改的方法。一是明确修改的内容(重点),如,分段了没有、提示语写了没有、提示语的位置有没有变化、标点符号用对没有——目标明确、一课一得;二是修改的方式,如,自己读三遍、朗读修改(“三分文章七分读”)、同桌互读互改——特别是同桌的互读互改。“为自己负责,也为同学负责”——这不仅是为文、更是为人,文与道如此和谐统一。
3.提供范式。学习语言,是需要语言范式的——遣词造句、组句成段、构段成篇,都有种种范式。学生储备了丰富的语言范式,不断地实践种种语言范式,才有可能“变式”、进而“无式”。所谓“变式”(第二层),是能够灵活运用种种范式、恰到好处地表现,对应于作家水平;所谓“无式”(第三层),实为“无式无不式”、“无格自成高格”,出神入化、天然去雕凿地表现,对应于大家水平。对于普通的学习者,能够实践种种语言范式就很好了——这个目标在哪里——在课程标准相应学段的目标中。当然,这只是保底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我们教小学生习作,目标是定在课程标准相关学段目标的达成上,绝不能把目标定在每个孩子都要成为作家、大家。若盲目拔高要求,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但是,我们(包括家长)常常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其实,当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兴趣盎然地步步达标,自然有一些具有“言语智能”特长的(或被激发出来的、或“补拙”出来的)就进入第二、甚至第三层次了。这叫“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这叫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于老师的《学写对话》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于老师先提供了两种对话范式(由一种变化为两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琢磨,还要求学生抄写!接下来,提供第三种对话范式:
小猴子:妈妈,我想吃桃子。
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
小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
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
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
——一举多得,如,提供写作素材、提供表演素材。在表演之后,于老师第三次为学生提供语言范式——这一次很隐避,即写故事,先要写好故事的起因、交待时间等等。在点评学生习作时,于老师第四次为学生提供语言范式——这一次更高明——是从学生中来,是以学生教学生,即点评第三位学生的习作《傻小猴要吃桃》——待学生朗读完,于老师夸奖道:“了不起啊,故事非常完整。原因中交待‘小猴看到门口有卖桃子的’,结尾写道‘妈妈拿着钱去门口买桃子了’。”
从这节课的三年级的表现看,就有不少的孩子超越了“范式”,进入“变式”(这个年龄段的)了,如前面举到的“还不够塞牙缝呢”的对话、首尾呼应的故事情节。再举一个例子,第二位朗读的孩子的习作结尾:
小猴子高高兴兴地抱着九个桃子走进自己的房间。
猴妈妈望着小猴的背影,遗憾地说:“看来,数学没学好啊!”
这是“名师出高徒”吧!
三、怎么教
毫无疑问,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是艺术且臻于完美。就这节习作指导课而言,于老师怎么教习作呢?无外乎怀着一颗为孩子快乐学习的赤子之心,为孩子习作服务的仁者之心而已。具体说,于老师为孩子写对话创设了情境、唤醒了沉睡的书面表达“因子”,在学生习作实践中指导、因学生作文施教。仅举课堂时间分配说明之。
10:35-10:45(10分钟):师生对话。观察老师写的对话,讲“分段”、“提示语”。比较变换提示语位置,讲这样做的好处。
10:45-10:50(5分钟):抄写幻灯片上的对话。
10:50-10:54(4分钟):自己检查、同桌互查、更正。
10:54-11:00(6分钟):出示对话(“小猴子”那段)。朗读对话。师生表演对话。
11:00-11:04(4分钟):指导学生取题目。指导学生写“起因”。明确写作要求。
11:04-11:18(14分钟):学生静静地写作。老师静静地巡视。
11:18-11:22(4分钟):学生自己朗读习作三遍。同桌互读互改。
11:22-11:34(12分钟):由班长指名、自我推荐、老师推荐(合作表演的那位同学)上台朗读作文,老师点评、表扬。
 老师们统计了吗,59分钟的课,学生练习、互助学习占了多少分钟?说明什么?
  相信我们心中都有自己的发现!
我悟到:
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特定的、有限的,老师和学生是极不对等的。若老师占用的时间多,学生占用的时间必少;若老师占用的空间(包括思维空间)大,学生占用的空间必小;若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必少;若老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必少;若老师写(板书)得多,学生写得必少(因为要先看老师慢慢地写);若老师强悍,学生必懦弱;若老师条条框框,学生必唯唯诺诺……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如此学生必然所得少、所思窄、所用弱。若要从根本上扭转课堂教学效益,就先请老师“闭嘴”、请老师“住手”、请老师“不思”,先让学生动嘴、动手、动脑吧!若老师忍不住了,就在学生动嘴、动手、动脑之中或之后好好点拨、梳理、提升(当然,这是最难最具挑战的,也是最显教师的底蕴、机智和智慧的)吧!若老师忍不住了,就先在课之前多多地动嘴、动手、动脑吧!因为学(语文课,学生凭借种种例子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提升语文素养)是根本、为学而教是根本;不教而教是大智慧、教而“不教”是大方向。君子立根务本、真人无为无所不为。师者,做君子、做真人。
于永正老师当之无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