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了种花而把绿叶和土壤都清除掉——<br>评高校“非升即走”考核

2022-09-23 11:17:54
标签: 清华大学 教授 非升即走 大学改革

近日,中国一所赫赫有名的顶尖学府,辞退了一位50岁的副教授,理由是科研考核没通过。像任何一个50岁突然失业的人一样,这位副教授垂死挣扎,在学校各部门、社交媒体奔走呼号,最后还见到了校长,但结局早已注定,校方给的答复是:“您人很好,学校感谢您多年来的贡献,但是……”。

为这位同行,我深深地感到悲凉,没想到吧,一个顶尖学府的副教授,竟然活得如此地卑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还没有成为现代化强国,主要在于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原创性研究方面的短板。高校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重视科研、以科研绩效考核教师,有很多极为现实的考虑。

问题是这样做长远看来有成效吗?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其时间成本、风险性特别高,它不像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作,只要管理得好、奖惩得当,短期内就能产出大量商品,目前高校制定的这种聘期内(三年或五年)要产出多少科研成果的考核制度,实际上把科学研究同等于商品生产。

基础性、原创性科学研究耗时漫长、失败率极高,你很有可能研究了大半辈子结果发现是错的,因为所谓的基础性、原创性,是没有多少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经验可以借鉴的,它只能从研究者漫无边际的突发奇想开始,因此失败是常态,但这种失败恰恰是成功的必要土壤,没有不停地探索、不断地试错,就不可能有基础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但目前高校“非升即走”的考核制,根本不允许这种长时间的试错,错了三年五年就得解聘,更不用允许说错一辈子。而应付这种考核制最有利、简便的做法,就是不做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只在已有研究成果的边边角角做一些意义不大的修修补补工作。

真正的大学还有大学领导,应该有养“闲人”“废人”的心胸和心态,而现在的大学恨不得每位老师都是科研上的天才和精英,这是不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有些“闲人”“废人”只不过是终其一生都在孤独地探索与试错,他们也是科学研究上的主力,当然肯定也会有乘便车的真正的闲人与废人,但这些都是一所大学进行科学研究的真正土壤,企图清除所有真真假假的闲人废人(常用手段就是“非升即走”的考核制),结果只能限制、伤害到在科研道路上有理想、有追求、有创新的真正科学家。

好比为了种出更多的花,而把绿叶甚至土壤都清除掉一样。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