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文纲
上周美国司法部以共谋操纵电子书价格为由,在纽约曼哈顿地区法院对苹果公司和5家主要出版商提出反垄断诉讼。司法部指责说,苹果和这些出版商让消费者在购买某些畅销的电子书时多支付了数百万美元。当天全美CNN、NBC等重量级媒体都大篇幅报道此案。苹果的股价从上周三开始持续下挫。
公众舆论总是对投资者眼中的好公司不利,全世界皆然。这里的好公司指的是能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带来财富的公司。
我曾在香港的一个电视节目《金钱世界》中看到一个关于“领汇”的电视专题片。领汇在香港控制着众多的商场物业和商业黄金旺地的铺面,长期被批评“连锁店化”,其收购铺面或商场后不断加租金使原来的小商铺难以为继,而那些大型的连锁名牌超市由于能负担租金得以扩张。这个电视节目批评领汇的垄断加租使那些充满了香港本土特色的小商店都消失了。领汇在上市时就持有香港房委会旗下180项商业物业,后又不断向私人商业物业进军收购。自金融危机以来,这家被香港小市民猛批“压榨小店主”的公司股价却上升了近四倍。
类似的还有股价长了数百倍的沃尔玛,其发展初期由于无法与“巨无霸”希尔斯百货竞争,于是转而瞄准美国乡镇上的众多小型百货商店开火,先后挤倒了四十多家乡镇商店,让沃尔玛的连锁店在各地迅速扩张。美国人的反映和香港的小市民们一样,不满一家独大,怀念过去的老商店。这些老店大都是镇上的“老街坊”开的,世代经营,历史悠久。而沃尔玛呢,宽敞明亮,现代卫生,货物一应俱全。人的情绪总是很矛盾啊!
上世纪70年代可谓是可口可乐的“黑色年代”,先是发生了旗下瓶装厂拉美籍工人的大罢工,指责公司歧视工厂里的少数族群员工,各种权益组织天天围着公司示威。而后又被美国司法部以其特许经营权业务涉嫌违反“反托拉斯”法案(反垄断)为由告上法庭。(和苹国一样)种种不利造成了可口可乐整整十多年业绩的停滞不前。直到新CEO郭士达上任大刀阔斧地改革,也有了1988年巴菲特著名的投资。实际上因为涉嫌垄断而惹官司的还有颠峰时期的微软。
A股大牛贵州茅台,最近也深陷舆论旋涡,成为舆论讨伐“三公消费”的靶子。而如果茅台利润不是如此之高,定价权不是如此之强悍,很难成为攻击目标。中国人说“枪打出头鸟”嘛,可如若不是这样,又怎能让股东们长期赚得盆满钵满呢?
总结而言,第一,舆论和市场一样,也常不理性,因为舆论的形成往往来自一种情绪的积累,而人的情绪很难是理性的。第二,巴菲特说过投资是就投垄断,这绝对是从生意角度看投资的真理。本文无意对社会道德问题作深入探讨,但有时商业竞争的过程和结果,和社会传统的一些价值观确实存在冲突。中国人说“无商不奸”就和美国人说“贪婪的华尔街”一样历史悠久。而查理芒格在评价沃尔玛不断攻击小商店策略受到的批判时说:我认为这没什么,商业竞争就是这样,认为不好只是一种复古的幻觉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