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元白的“抑李扬杜”

(2013-11-28 16:09:11)
标签:

杂谈

分类: 知识普及
首先说元微之的《杜工部墓志铭》。
微之怎么评价李杜的?他先例举之前所有文人各有得失,特别是唐代以来诗人的诗都不够完美,“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浓莫备”【翻译:喜欢古体的就扬弃近体律诗,如孟云卿辈,只写五言古体,极力膜拜汉魏五古,杜甫对他很欣赏;喜欢华丽的就会华而不实,如沈佺期、李峤辈。(沈宋齐名,然宋之问五律颇有骨气,宋与陈子昂是益友,不失子昂影响。沈则对属精切,却乏气力矣。李峤擅长写五言排律。但多是应制,词彩美丽,骨节不存。)。效仿齐梁的根本写不出魏晋的风骨,似是说刘希夷辈(刘写过“愁心伴杨柳,春尽乱如丝。”之类)或者说王杨卢骆四杰(王勃善五律,然稍趋感伤;杨炯也善五律,几首慷慨从军行不错,然其余平平,不出大隋境界。卢照邻与骆宾王,动辄长篇乐府,巨如大赋,却往往渐趋气弱,五律也差强人意,骨力不高。)擅长乐府的就会对五言律望而却步。(如乔知之辈。)律诗写的精切,往往骨气格调不高,写的平淡又往往没有筋骨或者体态。以上私下例举几个诗人来对上号,不一定是元公原意。】
然后就夸杜甫“上薄风雅,下该沈宋(沈佺期、宋之问),言夺苏李(苏武、李陵),气吞曹刘(曹植、刘桢),掩颜谢之孤高(颜延之、谢灵运) ,杂徐庾之流丽(徐陵、庾信),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这是从继承前人优点的角度出发来评价的;然后就提到跟杜甫齐名的李白,说他“以奇文取称。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风格波澜壮阔,手法随心所欲而恰到好处,摆落拘束而又能模写出世间万事万物的形态),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子美。”这又是从具体诗歌风格手腕体裁来评价。注意,上面评杜甫的话截止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之前,与这里评李白的论断根本就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他们都是囊括古今体势的大诗人,模写物象能“陵暴万类”(韩愈语)的高高手,仅是评价的不同侧面。
然而,那最最引起后世怀疑元稹贬李扬杜的一句话“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在元稹接下来说的一段话有补充和解释,他说“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篱,况堂奥乎”。
同学们!!这“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脱弃凡近”四双俪偶精切的评语到底说的是啥子哦??说的就是李白不曾写过而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就传下来的家法“超长篇五言排律”。当时没五言排律的称号,所以元稹用了这许多话来形容这个体裁。李白也写五排,但最多不超过十韵而已,而杜家这两位一老一小却是这掌握这体裁的“怪物”(夸张,非贬低),虽然初唐写五排的不少,但大多拘于格律,不能气脉雄振,但到他们手里,可以动辄能写四五十韵甚至上百韵的五排,却仍然气势充沛,毫无倦怠,词彩劲拔,音节响亮,怎么不让元稹折服!
杜审言有《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四十韵,已经极其声势。当年青年杜甫遇见大书法家、大文豪北海太守李邕(李邕求识面的那个李邕),李邕跟杜甫畅谈很久,抱怨近年诗人的良莠不齐,然后话题一转,一谈到杜甫爷爷杜审言就不一样,李邕马上“旷怀归氛翳 ”,把刚才所有不快一扫而光,特别夸耀审言那篇五言排律的壮丽,用了“慷慨嗣真作,咨嗟玉山桂。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递。”(杜审言那首《嗣真》之作真是慷概激昂,好比群玉山上一枝独秀的桂树一般稀有。格律精切,律吕铿锵,可以悬诸日月,气势之奔放好比长鲸的喷薄千里。)来评价,这一段话对杜甫以后创作五排的激励巨大。而杜甫晚年在夔州写的《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足足有一百韵,百韵就是一千字,一百个五言对子,还不许失粘,还要“词气豪迈,风调清深”,不能软趴趴,不然就是元稹批评的“律切则骨格不存”了;还要“属对律切,脱弃凡近”,用典啥的要十分讲究,不能重复,不然就词意窘迫,难以续篇,也很凡俗了。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明白为啥元稹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了吧?其余五七言古体近体,歌行乐府,李杜都是齐名的高高手,根本是盖棺论定的。(终唐一代杜甫的七律远远没有黄庭坚时代以后那么被推崇,唐人也从未深度挖掘杜甫七律的特别创造,只有李义山一人稍稍得其真传耳)。所以说,元稹之崇杜,完全因为让元白两人陶醉的“五言排律”是杜甫拥有的独特技艺,而李白由于去世早,也来不及写出大赋一样的五言排律。(某种诗体发展到极盛,就会趋于赋体,周邦彦及南宋诸公之长调如是。)仅仅因为这一点元白两人独特的认知,才让李杜在他们眼中有了差别。所以说,元稹根本没有胡说什么狂言,也没有把杜甫捧上天,更没有把李白搞臭,只是有什么说什么,是真真切切的大实话,经得起推敲的经典评断。只是后人喜欢断章取义,将元公的深刻阐述当成了薄李挺杜的宣言。这是带有色眼镜的分析,不足取。或者根本就是没读懂元稹的文章,仅此而已。


捎带提一下,元稹这篇墓志铭是在荆州遇见杜甫的孙子杜嗣业央求微之给爷爷做的。故而首出子美,方提太白。这是文章的出题法,必须的。所以不必为李白报不平,只能显得自己太冲动。

然后就是白居易对李杜的评价,这个简单多了,但也最容易被误会。白居易早年做左拾遗,工作就是直陈时弊,文章自然多讽谏,加上年轻气盛,故而做了《秦中吟》《新乐府》很多讽喻诗。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的白居易评论李杜文章,自然会特别在意其作品中有没有“风雅比兴”。他说的“风雅比兴”就是讽喻诗和感遇诗,就是《卖炭翁》、《新丰折臂翁》、《三吏三别》这类反应现实问题的作品 和陈子昂《感遇》这类咏怀的诗。他说“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馀首,至于贯穿古今,罗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看见没有,白居易说的是杜甫也不过三四十首“风雅比兴”而已。李白诗有九百余篇,不足十分之一大约不足九十首!是的,你没看错,是不足九十首,那再怎么算也比杜甫的“三四十首”多的多的多啊!有木有!!(这是我认真了,其实白居易确实认为杜甫这方面比李白写得多,也可能因为中唐李白诗集未搜集全,白居易韩昌黎他们只看见部分作品【韩愈就叹说李白作品“流落人间者,泰山一豪芒”,如果有北宋《李太白文集》里九百多首那么多,不可能说“一豪芒”,只能是仅有几卷而已。而杜甫诗集一直保存完整,上述白居易说道“千馀首”即是明证。】)

在白居易看来,写成三吏三别这种形式的作品才叫做“风雅比兴”,不然就是“嘲风雪弄花草”。那么,我们会好奇,陈子昂的《感遇诗》多半是学阮嗣宗和庾子山的《咏怀诗》,而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也是学的阮庾,凭什么白居易就把李白的作品不算做“风雅比兴”呢?若是因为陈子昂的感遇诗里有“朔风吹海树 ”这一篇写实的讽喻诗的话,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白居易的的倾向。他要的风雅比兴多半建立在讽喻社会的基础上,而个人咏叹不遇是不纳入讽喻诗的行列的,最多属于“闲适诗”。所以他翻开前人诗集,看见杜甫有真切的纪实作品,看见元结的《舂陵行》,就会很感动,很愿意学他们写这样有裨益社稷风俗的诗。相形之下,李白的感遇咏怀诗确实不少,然而实实在在纪实的讽刺作品除了“羽檄如流星”“答王十二寒夜有感”以外就真的很少很少了,《远别离》、《梁父吟》之类仍是属于咏怀诗的范畴。大量的是属于咏怀类的“风雅比兴”,而非纪实的“风雅比兴”。即李白确确实实写的是对现实的感愤或者讽刺,却多以温雅风骚之笔出之,避免实打实的正面叙述(李白乱后始多纪实诗,《流夜郎寄韦南陵冰》这首长的五古确实完完整整写了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却多是站在自己生命体验角度来叙述,与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同科,但这类诗貌似不是白居易所推崇的那一路货)。这才是李杜之间根本的不同。而白居易看到这一点不同,所以他有些倾向杜甫,在那个内忧外患,多灾多难的时代,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而我们再看白居易的话“至于贯穿古今,罗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 ”,这段话,与上面元稹的四双俪偶评语相映照,就是讲的是杜甫对五言排律的贡献。所以在元白唱和集里,长篇五言排律是屡见不鲜的,简直是家常便饭,以替代书信了。这也是他们区别元和时代其余诗人(韩孟诗派、李贺、张王乐府、)最标志的地方。他们甚至写了很多七言排律,那仍是对杜甫几首七排的拓展。因为自己实践的拓展,所以对此认识深刻,更加肯定杜甫这方面的特异,才会让两个诗人异口同声的赞美杜甫的这一在当代看来几乎不算什么贡献的五言排律上面。

总结一句话,元白对李杜评价是极其客观的,没有过与不及,既承认李杜共同拥有的囊括前贤所有特长的诗艺,又特别点出杜甫的一点小贡献——五言排律,是李白所不能及的。

至此,本文粉碎了所有后人对元白评价李杜的言论的困惑和攻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