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物学术论文储存及发表平台:预印本在线期刊 BioRxiv

(2017-11-26 02:55:08)
标签:

预印本在线期刊

biorxiv

arvix

分类: 学术
对科研人员来讲,不仅获取科研经费及取得科研成果难,发表科研成果也不容易。 每篇论文都背后凝集着大量的辛苦劳动。因此一旦把科研成果总结成学术论文后,都希望能尽快公开发表。但现实情况是:从论文提交到发表往往需要一个非常长的周期。

首先,论文作者往往都是希望在可能的范围内,把自己的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的期刊上。可想而知,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论文被接收评审率往往很低(10%以不罕见),论文连续被几个期刊拒绝评审很常见。另外,评审过程及修稿也同样耗费时间。比如我去年投到《BMC Cancer》的一篇论文,审稿过程就长达12月,如果把修稿时间算在内就更长了。一般来讲,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发表一般需要12-24个月的时间,超过三年也是常事,在自己身上就发生过数次。无疑这严重地影响了学术交流的效率,是严重的科学资源的浪费。

http://s15/mw690/002tVtRKzy7g62dAiXIae&690BioRxiv" TITLE="生物学术论文储存及发表平台:预印本在线期刊 BioRxiv" />
             www.biorxiv.org

《BioRxiv》美国一相关慈善组织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于2013年启动的一个储存及发布学术论文的平台(也被翻译成预印本在线期刊)。它和传统的在线学术期刊有一些类似之处,如公开发表、标准格式、自动获取等,但也有明显的以下不同。也正是这些不同之处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

1) 《BioRxiv》不是同行评审期刊(peer reviewed journal),没有漫长的评审过程。只要经过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学术及非学术审查(如抄袭,明显错误等)及达到所要求的格式后1-2天内论文就会在网站上刊登,同读者见面。
2)在《Biorxiv》发表论文是完全免费的,至少目前是这样。
3)和同行评审的论文一样,《BioRxiv》发表的论文都有对应而独特的电子标示符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所以同样可以被检索及引用。但目前还不能通过PUBMED检索。 
4)论文在《Biorxiv》发布后,读者可以评论及转发到相关的社交媒体,如书脸(facebook),并提出反馈意见。因此作者可以进一步修改。自《BioRxiv》创办以来,在该平台发布的学术论文不断增加。根据2017年7月份的统计,《BioRxiv》每个月接收约1000篇学术论文。

既然不是同行评审期刊,《BioRxiv》也自然不会有影响因子了,也不会在学术接被认为是正式发表。但这似乎不是问题,因为《BioRxiv》已同许多同行评审期刊达成协议,在《BioRxiv》发布后,不影响之后在其它正式期刊继续发表。不仅如此,而且《BioRxiv》为作者专门建立了与许多期刊直接投稿链接,这样就省去了许多重新投稿的麻烦。但作者需要与所期望的期刊确认是否认提前挂在《BioRxiv》上会影响将来的正式投稿。更详细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登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oRxiv获取。 

以下是众多与《BioRxiv》有协议的提供便捷的转投期刊的其中几个:

BMC Cancer, Genetics,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Science 等。
目前已有许多学术期刊与《Biorxiv》有直接转投(direct transfer)的链接。认可在《Biorxiv》提前发布,尚无直接转投窗口的期刊会更多,而且还会不断增加。 

遗憾,我也是最近才了解《BioRxiv》,否则我就不必介意我的论文在BMC Cancer审稿长达一年了。

当然,把文章第一时间挂在《Biorxiv》平台上也不无缺点。 昨天一位数学系教授同我交流他过去使用类似服务平台(arXiv)的感受:

好处在于自己的新文章可以马上公布于世,相当于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前挂了个号。再有,如果不第一时间挂在arXiv上,有些结果会和他人撞车,creidt就被别人抢走了。坏处是有时如果之后文章投稿不顺的话,很容易被他人新出来的成果覆盖,而且也可能被他人抄袭。”  

因此是否需要第一时间把文章挂在《Biorxiv》或类似的预印本在线平台上,需要作者本人权衡利弊。我认为生物科研研究周期长独特性强,一般很难被他人抄袭。而且一旦被他人抄袭可以向相关期刊举报申述。抄袭及剽窃是严重的学术不断,如果一旦被确认,涉嫌科研人员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http://s13/mw690/002tVtRKzy7g66gdti42c&690BioRxiv" TITLE="生物学术论文储存及发表平台:预印本在线期刊 BioRxiv" />

当然,这背后的各种工作及服务肯定需要大量的费用。但《Biorxiv》似乎不缺钱。据《自然》杂志2017年4月的报道,互联网巨头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Mark Zuckerberg ) 格夫妇《Biorxiv》提供巨款捐助。据说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最大限度缩短学术论文发表的周期及费用。 当然,与《Biorxiv》不是唯一的论文发布平台,类似还有若干,比如Elservier 的BioRN,物理学领域的 arVix (https://arxiv.org/)

根据《Biorxiv》的介绍,其生物领域包括以下学科:
  • Animal Behavior and Cognition
  • Biochemistry
  • Bioengineering
  • Bioinformatics
  • Biophysics
  • Cancer Biology
  • Cell Biology
  • Clinical Trials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Ecology
  • Epidemiology
  • Evolutionary Biology
  • Genetics
  • Genomics
  • Immunology
  • Microbiology
  • Molecular Biology
  • Neuroscience
  • Paleontology
  • Pathology
  •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 Physiology
  • Plant Biology
  •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 Synthetic Biology
  • Systems Biology
  • Zoology

以下是儿子在《Biorxiv》预印本的学术论文几个截屏,至于他的这篇论文最终在哪个期刊上发表还是个未知数。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篇文章,我才了解到《Biorxiv》的存在。

http://s12/mw690/002tVtRKzy7g67y2v6rbb&690BioRxiv" TITLE="生物学术论文储存及发表平台:预印本在线期刊 BioRxiv" />

http://s10/mw690/002tVtRKzy7g67wpwIV39&690BioRxiv" TITLE="生物学术论文储存及发表平台:预印本在线期刊 BioRxiv" />

http://s12/mw690/002tVtRKzy7g67wD7aH1b&690BioRxiv" TITLE="生物学术论文储存及发表平台:预印本在线期刊 BioRxiv" />

http://s9/mw690/002tVtRKzy7g67x8bhKe8&690BioRxiv" TITLE="生物学术论文储存及发表平台:预印本在线期刊 BioRxiv" />

http://s1/mw690/002tVtRKzy7g67xxDVK40&690BioRxiv" TITLE="生物学术论文储存及发表平台:预印本在线期刊 BioRxiv"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