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缅怀恩师耿贯一教授

(2013-10-23 09:21:09)
分类: 怀念文章

不久便是我国流行病学重要奠基人之一耿贯一教授逝世15周年纪念日。在此,重发当年师兄王建华教授与本人合写的文章。当时王建华师兄任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而我正在多伦多大学攻读博士。本文曾在1999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公开发表。耿老师千古!

************************************

怀念耿贯一教授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9年第1期第20卷

作者:王建华  王培忠

单位:王建华 王培忠(天津医科大学 300070)

  有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人活着,却已死了。

  耿贯一教授1925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3年以 优异的成绩考入原中央大学医学院。1949年毕业后在天津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前身)从事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1951年他为天津医学院创办了寄生 虫学教研室,又于1957年创建了天津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他也是现公共卫生系的创始人及第一、二届系主任。在传染病猖獗的50年代初,耿贯一教授开始 了他的流行病学教学和科研生涯。近50年来,他在教学科研上努力攀登不止,勇于探索追求,笃学不倦,他为50~60年代河北省传染病的控制做出了卓越贡 献。70年代以来他领导天津医科大学流行病学的师生对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和预防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丰硕。面对中国吸烟严重的现状,他积极 向各级政府领导提出控制吸烟的建议,并于1987年首次在中国召开了国际吸烟与健康学术会议,会议受到与会中外学者的高度赞誉。他对中国戒烟运动做出了卓 有成效和难以磨灭的贡献。另外,在他和王延华及徐广等医生的倡议之下在中国首创了爱眼日活动并担任副理事。1997年他又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成功地召开 了天津国际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完成了他多年的夙愿。

  耿贯一教授在近50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为人师表,坦诚待人。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 为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日夜操劳,呕心沥血,赢得了学术界同仁及广大师生的尊敬。他曾20多次参加国际会议,提交大会论文近30篇,热心致力于国际交流,为 使中国流行病学走向世界,使国外的先进知识服务于国内而不辞辛劳。在临终前的5个月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流行病学年会及国际流行病学学 会,并在大会上做了“中国流行病学展望”的重要学术报告。

  耿贯一教授诲人不倦,勤于耕耘,桃李满天下。70年代以来他一直担任全国流行病学规划教材(原称统编教材)的 主编,该教材第四版现正被全国许多所医学院校使用。70年代末,他承担着风险,克服了巨大困难,在既无名又无利的情况下,组织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流 行病学专家及医务工作者编篡了《流行病学》1~4卷巨型参考书。流行病学 界的同行们称赞“耿教授在文革中坚持发展流行病学,为本学科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此书被国外多所著名院校图书馆收藏。1996年在他 年过古稀之时又组织有关学术精英百余人,历经数年的艰辛,如愿完成了该书的修订工作,在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出版发行,受到专家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耿贯一教授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在生活上对自己要求俭朴,但对他人从来是慷慨解囊,国 内多次募捐活动中他总是名列榜首。他为人刚直不阿,仗义执言,对下属和蔼可亲,平等相待(就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以来,他热心参加教学及科研活动, 并将新颖的教学经验及时反馈给天津医科大学)。他始终关心着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建设,积极联系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为了更有成效地工作,他开始学 习计算机应用知识,这对年逾70岁的人来讲谈何容易。他不耻下问,勤奋好学,他的许多建议、信息就是通过E-mail发到我们手里的。这种精神再度为我们 树立了楷模,使我们受益终生。耿贯一教授劳累的心脏於1998年11月4日下午2∶50(加拿大多伦多时间)停止了最后一次跳动。实际上此前两个半月时, 他就曾在从办公室回家的路上因心脏病发作被送往医院,他既不让通知多伦多大学,也不让通知天津医科大学。住院一周后出院时他说“我完全恢复了”,又开始了 新的拼搏。

  耿贯一教授先后历任天津医科大学流行病教研室主任、公共卫生系主任、全国流行病学学会 第一二三届副主任委员及第四届名誉主任委员、天津医学会理事、全国吸烟与癌学会理事、 天津预防医学会顾问、天津市政府顾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副总编辑等二十多个重要职务。为中国的预防医学事业奉献了他毕生精力。他的一生象支自两端燃烧 的蜡烛为人间带来了双倍的光亮,却过早地牺牲了自己。耿贯一教授的逝世不仅是他家庭的不幸,也是中国医学事业和天津医科大学的重大损失。耿老离开了我们, 但他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都为曾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而感到骄傲。我们会努力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告慰他在天之灵 。

  耿老师,安息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