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
(2020-06-09 15:48:22)
标签:
教育 |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
摘要: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教育的前提与基础。规则意识的培养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应从环境入手重温熟悉规则、从实践活动入手体验遵守规则、从家校联动中保持规则整体性。
2016年,几名游客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游玩时,一名女子贸然下车,被猛虎拖走,她的母亲跟着下车施救,最终酿成了一死一伤的惨剧;2017年,游客一家三口乘坐中国往美国的飞机上,由于孩子过于吵闹,有踢打前面座位的行为,到达机场后美国海关遣返;2018年,八旬老太为了祈福,向飞机发动机扔硬币致航班延误……每每看到这些鲜活的违反规则的例子都不禁发人深省。
规则,是人们活动的规范。规则意识则是指发自个人内心,以规则为自己行为准绳的意识,它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当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树立规则意识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是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发展的人的需要,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法治教育的前提与基础。那如何培养规则意识呢?笔者将就多年的德育教育经验进行浅析。
一、规则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各类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告别幼儿园松散的要求,进入新学校,接触新老师,认识新同学,加强了纪律的约束力,有了学习压力,上课时间长……面对这一切,他们从心理和生理上都不适应;同时他们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自控能力较差,对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不能理解和接受,又由于孩子大都在7-9岁左右,处于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之间,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来自于老师、长辈的教育,是容易形成规则意识和初步形成规则的重要时期,因此培养规则意识应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
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的策略
1.从环境入手重温熟悉规则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幼儿园的学习,会遵守一定的规则,为了巩固原有的规则不放松,可让规则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如校门、楼梯、走廊、墙壁、转角、校园屏幕、广播,学校的每一处都有如“轻声慢步”“请使用文明用语”“上下楼梯靠右行”“用过的物品请归回原位”等规则用语,也可以在课室或走廊装饰墙壁上张贴一些如 “曾子避席”“亲尝药汤”“孔子尊师”“程门立雪”“黄香温席”等的礼仪规则典故或相关的弟子规、三字经,让规则在校园里成了看得见的文化。
2.从实践活动入手理解、遵守规则
规则意识的培养必须经历三个层次:体验理解规则;自觉遵守规则;形成规则习惯。让低年级学生能够把规则内化为自己的内心的道德准则,再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采取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及发展特点的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可达到良好教育成效。
(1)了解游戏体验规则
高尔基曾说:“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游戏是少年儿童认识世界、模拟改造世界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它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一种特有的教育活动。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比较活泼好动、比较喜欢玩,并且喜欢和同学一起玩,但需要提醒孩子要游戏首先要了解规则,而且必须遵守规则,否则就不能顺利进行,即便是玩简单的游戏,也有一个学习规则、遵守规则的过程。如玩“飞行棋”,先要知道规则或者按同伴的习惯定好规则,然后根据规则要求来玩。所以,游戏活动是很有效的学习规则、培养规则意识的活动载体。
同时为了提升游戏活动在培养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方面的教育价值,老师在游戏活动结束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游戏过程,分享游戏中的感受和体验,甚至可以因应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修改符合大家意愿的游戏规则,促成低年级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并形成规则习惯。
(2)参与规则制定遵守规则
规则是指由群体共同制定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的制度或章程,规则首先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一般来讲,站在小学生立场来看,校有校规、班有班规、小组有组规……身边有许多别人订立的“规则”需要去遵守,无疑对于学生培养规则意识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改变以往单纯由教育者制定规则的方式,发动学生充分讨论,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和合理正当的需求的基础上,自行参与制定出合理规则,从而加深对规则的理解,进而辐射到其他规则的理解上。
(3)情景体验内化规则
规则的认同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主体行为,只有通过反复体验渗透,才能真正实现规则意识的内化,实现成长与成熟。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规则,强化已有的规则意识。如在二、三月的阳春时节开展向日葵的种植活动,经过五十多天的细心栽培,要求学生在五月母亲节时为母亲献上自己种植的向日葵,学生在种植中如同感受到母亲栽培自己的艰辛,从而内心感触到要自觉践行这一规则;又比如在“爱心早餐”的活动中,通过模拟残障人士的活动体验,学生可以设身处地感受到残疾人的不便,激发起保护弱小、同伴互助的情感;学校也可以设定一些“自主管理监督小卫士”等岗位让学生来担任,定期对校园行为进行观察,看到一些其他同学的危险举动加以制止与提醒,维护整个校园的安全文明建设,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体验规则的过程中树立安全意识,并且主动遵守校内的相关安全规定,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
(4)案例对比强化规则
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7 岁、10 岁 和 13 岁是儿童公正判断时期,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思辨,学会正确判断。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对比,如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中的一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就通过了主题图的正反辨析让学生说说想在一起玩可以怎么办,这些来自于孩子的真实案例极具可信与针对性,可让正确和错误清清楚楚,是非曲直明明白白,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孩子而言更有针对性。
(5)榜样示范认可规则
3. 从家校联动中保持规则整体性
低年级学生对于各种意识都是处于初步养成的阶段,因此很多时候欠缺坚定的意志与品格,对于一些规则很难长期坚持遵守,这个时候就必须调动学生家长的力量,实施家校同质同向的规则教育。教师要与家长进行细致地沟通和交流,设置一些“家校联系意见表”,并加强对家庭规则教育的指导,特别是家长“言传身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不仅在校内,同样在校外也能够践行德育教育下的道德行为规则,为接下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需要长期的保持与训练,还必须立足生活,选取资源,从低年级学生的视角加工和处理,从而丰富学生对规则的感知和体验,并通过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践行规则,促进规则意识的知行统一。
[1] 辛志勇,顾冰,陈明果. 青少年关系规则意识发展特点与教育建议[J].教育理念与实践,2017,(20):11-14.
[2] 李伟, 喻松. 以游戏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J].中国德育,2015,(18):35-39.
[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