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樊一中博士:色块迷踪

(2019-03-15 21:16:58)
标签:

最强大脑

分类: 其他

色块迷踪

最强大脑的“色块迷踪”一役,最为惨烈。这倒不是竞赛本身的难度(我认为“龟文古迹”最难),而是这赛制带来的不确定性。

竞赛有两样道具,一个矩形的盘子和一个6 面有不同色彩的立方体。盘子用围墙围出一条唯一的曲折通道。现在假定立方体从通道入口处以给定状态开始自然翻滚,问你在三个指定地点底部的颜色是什么。当然,你不可以拿方块在通道中进行实际的翻滚,就是说,要凭你的空间想象力。但是你可以用一些辅助方块色板放在一些地方,告诉你立方体到这一站底部颜色是什么。

比赛为一对一,正如一位选手所说,我有信心战胜15位选手,但没有信心战胜面前这一位。最致命的是,先拍而且准确为胜,如先拍有错则对方自动晋级。关键是对方的速度(是否已经做出)和决定(拍还是继续验算)是你不知道且无法控制的。在此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高手纷纷落马。其中有郑林楷(笔试3,“数字谜盘”2,“龟文古迹“4),董舰桥(笔试1),张艺帅(“数字谜盘”1),等等。前两位是拍错而对方自动晋级的。

郑林楷似乎是选手中最为乐观的。在30分钟备战期间,小朋友不慌不忙地在自言自语进行归纳总结。他总结出以下三点。

(1) 立方体向前连滚4 次则颜色不变。

(2) 经过 U 形区域颜色不变。

(3) 经过 Z 形区域原来的地面向上。

这儿 U 是 4X1 在两端于同一方向各加一块。 Z 是 4X1在两端于不同方向各加一块。查了一下Google,他在国内编程比赛得过大奖,大概是习惯使然吧,使用了(类似)程序性方法。一位队长说,他是在用规则,把答案用数字量化,这样要出错。我也看出问题了。第一,U的底边,Z的斜杠(在这儿只能是竖杠),可以有不同长度,所以他要记的图案,远远不止三种。

第二点是致命的。立方体是三维的,单知道底部的颜色还不够。我们用地图的方向标识,除了知道底部,你还要知道这是哪一面向北(其他方向亦可)。你必须知道两个面的朝向才能确定立方体的准确状态。所以,郑林楷的方法确实不行。我听了好几遍,他真的只在说一个面。如果使用郑的方法,假定原始位置是上(1)下(2)北(3)南(4)东(5)西(6),经过一段“西北北北东”的 U 形通道,2还是向下,不错。但这时3已经向西了,向北的现在是 5 了,不是起始状态,你必须另外标注。通过这段演示,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郑的方法行不通。在我看来,队长只意识到这方法会出错,没有意识到这方法本身就是错的。

他挑战兰州大学中文系的陈皓禹,这是陈台下要求的,所以不是挑软柿子。郑很快拍了,但第二块就错了。我认为是错误方法所致。

王德才也很快做出,答案全对。他说使用了0101 的编码技术,但没有给出细节。

被“复活“的缪滨旭速度飞快,可能是全场之冠,但是第三片错了。他没有检验,认为检验无非是再做一遍,小天才对自己的准确率很有信心。他说,他在备战室里把六个面的相对关系背的滚瓜烂熟,所以节省了很多时间。他相信自己的方法是有效的,只是对自己的准确率太有信心了而没有检验。

值得一提的是薛远程。每一轮比赛有三个擂台,两个擂台已经拍了,他没有丝毫动静。忽然间,一片,两片,三片,中间没有任何思考。全部正确!他没有用辅助板,甚至连第一第二站的结果都一起储存在脑子里了。他说,他先把整个路径在脑子里全部走一遍,然后把结果计算出来,拍!这简直是超级计算机了。

最有看点的是清华女博士陈丽莲挑战中央戏剧学院(软柿子?)的尹冠淇。尹冠淇不到一分钟就做出来了。她事后解释说,她就。。。拿一块辅助板当方块转动。。。然后去真实方块找下一片。。。单从这番话知道她的准确方法似乎不容易。我从这儿出发,总结出如下程序。

先给立方体两个特殊的面命名:(立方体)目前位置的底部(底部),面向(翻滚)前方的一面(前面)。数一下从目前位置到下一次拐弯,拐弯处“底部”是什么颜色,很快就能搞定,放上辅助板。然后根据左拐还是右拐,把“前面”确定。如是左拐,将左手四指在目前位置从“底部”向“前面”蜷曲,拇指指向即新的“前面”。尽管立方体不在实际位置,但到实物面前很容易搞定。右拐也是一样,不过这时用右手。这极有可能就是尹小姐所说“去真实方块找下一片”。这样一个个拐角类推下去,尹小姐不到一分钟搞定确实有可能。这简直就像数学归纳法,你知道第 k 个拐角的两个面,就可以推出 k+1 处的两个面。电磁学中有左手定理和右手定理,这儿我们就称它左右手定理,其操作和电磁学一模一样。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必须从“底部”向“前面”蜷曲,否则就要左右互换,不太好记。选手中一定有物理系的,这些学弟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倒让中央戏剧学院的先想到了。我想了几小时,尹小姐在30分钟内想清楚,确实是巾帼不让须眉,戏剧不让物理。

我不清楚这是否就是她的方法。我稍微测试一下,熟练以后,每个拐点花时1-2秒,所以会很快。王德才如采用与编码有关技术,应该会更快,因为这极大减少了对空间能力的依赖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赛制和发表科研成果有很大相似性。以下故事是高能物理课上教授所说。丁肇中教授把结果做出来了,但没有“拍”,应该还在“验算”。这期间他访问斯坦福,发现里克特教授的团队也做出来了,相当于看到对手桌子三块色板也放好,显然也在验算。他回去后马上发表(拍!)。里克特教授当然要抗议,但丁有完整的实验室记录,可以证明是在这之前独立完成的。于是两人各得1/4 诺贝尔奖。

差别在于,比赛中,选手应该看不到对方的结果。谁先拍且拍对就晋级,没有共同晋级一说。在丁教授的故事中,假如他拍错。里克特不会自动晋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